忆少时所读书,皆重精神,今此美已凋,少年不再,日记中顺笔作此。按昔日书多粉饰于意识形态,未免誇假,予故知之,而此心终犹有眷眷者。时值读《资本论》(元月十五) 其二
感君如乳滋吾骨,愧我真非胯下人。
有二三子离都尽,虽千万人独亦行。
皆嗤懵懂螳横辙,岂敢逡巡佛饲蚊。
路短今生天所限,长歌谁为遏行云。
有二三子离都尽,虽千万人独亦行。
皆嗤懵懂螳横辙,岂敢逡巡佛饲蚊。
路短今生天所限,长歌谁为遏行云。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中年人回忆青春读书时光的感慨,字里行间透着对纯真年代的怀念和对现实处境的思考。
前两句用"如乳滋骨"比喻年轻时书籍像母乳一样滋养自己,但惭愧自己终究没能成为真正有骨气的人。"胯下人"借用了韩信受胯下之辱的典故,暗指自己没能坚守年轻时的理想。
中间四句写现实处境:当年志同道合的朋友都已离散(二三子),如今即使面对千万人反对也要独自前行。世人嘲笑他像挡车的螳螂般不自量力,但他不敢像佛教徒喂蚊子那样消极退缩。这里用"螳臂当车"和"佛饲蚊"两个鲜明对比的意象,展现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最后两句感叹人生短暂如"路短",但依然渴望有人能听懂自己"遏行云"的慷慨长歌。用"遏行云"形容歌声高亢,暗喻不被理解的理想抱负。
全诗通过今昔对比,展现了一个理想主义者在现实中的孤独坚守。虽然知道年轻时读的书有时代局限("粉饰意识形态"),但仍怀念那种纯粹的精神追求。诗中多用反差强烈的意象,把中年人的矛盾心理表现得既含蓄又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