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黄昏图景,充满生活气息和自然之美。
前两句"环溪亭下水流东,野碓飞轮到面风"写的是溪边景象:溪水绕着亭子向东流去,岸边农家用来舂米的水碓(一种利用水力捣米的工具)的轮子飞快转动,带起的风迎面扑来。这里通过"飞轮"和"面风"两个动态描写,让静止的风景活了起来。
后两句"返景松岩红未敛,隔江人语漆林中"转向黄昏时分的色彩与声音:夕阳的余晖染红了松树和岩石,天色将暗未暗之际,对岸漆树林中传来人们的说话声。"红未敛"三字很妙,既写出了晚霞渐渐消退的过程,又暗示天色尚有余光。漆树林中的人声,为画面增添了人间烟火气。
全诗妙在动静结合——溪流、水碓是动,松岩、漆林是静;又善用色彩对比——晚霞的红与漆林的黑形成鲜明对照。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把普通农家景象写得生意盎然,让读者仿佛能看见那抹晚霞,听见那隐约人声,感受到水乡特有的宁静与活力。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