詶滑州李尚书秋日见寄

一入石渠署,三闻宫树蝉。
丹霄未得路,白发又添年。
双节外台贵,孤箫中禁传。
徵黄在旦夕,早晚发南燕。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的一首应答之作,通过描述诗人在官场的境遇,表达了对未来升迁的期待和无奈之情。下面我来帮你分析这首诗的内容:

首联“一入石渠署,三闻宫树蝉”,意思是诗人进入石渠署工作后,三年间多次听到宫中的蝉鸣。这里“石渠署”是指当时的一个官署,是诗人在朝廷工作的场所。“宫树蝉”则象征着官场中的繁忙与世事的变迁。

颔联“丹霄未得路,白发又添年”表明诗人在官场中未能达到理想的职位,岁月在流逝中给他添上了白发,增加了年岁,表达了他仕途上的挫折感,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岁月不居、青春不再的感慨。

颈联“双节外台贵,孤箫中禁传”,这句描绘了李尚书的高官地位。李尚书在朝廷外享有很高的声望(“双节外台贵”),而在朝廷内则通过“孤箫中禁传”的方式与皇宫里的事务联系紧密。这里“孤箫中禁传”运用了象征手法,意味着李尚书在朝廷内外都享有尊贵的地位和权力。

尾联“徵黄在旦夕,早晚发南燕”,表达了诗人内心对未来的期待和希望。这里“徵黄”指的是朝廷任命高官的文书,而“早晚发南燕”则暗示着诗人想要早日得到朝廷的认可和任命,前往南方任职,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整首诗通过描写诗人在官场中的境遇和个人情感的变化,展现了诗人对仕途的渴望以及对未来的期待。同时,诗中也流露出一种无奈和感慨之情,反映了唐代文人在官场中的复杂心境。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