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在悼念一位名叫宋尚书余公的官员。诗人通过对比手法,赞美了余公不同于常人的高尚品格。
第一句"时样多求赫赫声"说当时很多人都追求显赫的名声,但余公却像美玉一样内敛有内涵。这里用"韫玉"比喻他低调但珍贵的品质。
中间四句用历史名人作比:说他的功绩堪比房玄龄、杜如晦这样的名相,内心修养像上古圣人伏羲那样纯粹。用"日月升时先奋翼"形容他在事业上升期就积极作为,"风云浓处忽抽身"则写他在权势鼎盛时突然急流勇退。
最后两句写老天无情地带走了这位贤臣,使得朝廷失去了一位值得画像挂在凌烟阁(唐代表彰功臣的地方)的栋梁之才。全诗通过今昔对比和历史典故,既赞扬了余公的品德功业,也表达了对其逝世的痛惜之情。
方逢辰
(1221—1291)宋严州淳安人,初名梦魁,字君锡,一作圣锡。方镕子。理宗淳祐十年进士第一。累官兵部侍郎,国史修撰。时宰相郑清之、贾似道擅权,逢辰力诋其非,称疾归。除吏、礼二部尚书,俱不拜。宋亡后,隐居蛟峰,授徒讲学,学者称“蛟峰先生”。元朝召之,坚辞不赴。尊崇朱熹,阐释孟子和程朱学派道德论。有《孝经解》、《易外传》、《尚书释传》、《学庸注释》、《蛟峰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