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赠李顺德于鳞
昨秋送我蓟门侧,天日黯作琉璃碧。
强以雄心挥别泪,俯视万象俱堪掷。
千言昵昵未肯尽,片语仓皇各深惜。
高艑长驱不断风,被发悲歌向震泽。
道逢北使行相问,生其果厌承明席。
钜鹿西驰七百里,扶风秩中二千石。
黄金横带历下过,里门高车排画戟。
海内但不书生穷,大笑便出长安陌。
何能毫末见文章,乍可沉沦就时格。
贞也高阳一狂客,英雄草莽成莫逆。
杯酒浮沉到处非,寸心炯炯留生识。
昔者击鹿过徐卿,匕首忽奋珊瑚惊。
立谈秋风搏雕鹗,纵饮沧海吞鲵鲸。
生独嶷然摄神气,太华千叠云峥嵘。
须臾瞪目奇句发,独扫满座无留行。
更为击筑变清羽,起视河汉西北倾。
生骑羸马出秋曙,一榻已下相予迎。
每寻知己必往古,倘示新篇非世名。
今予北来更牢落,眼中徐卿渐有情。
拂袖低回望牛斗,掩耳刺促愁蝇声。
勉㫋与生各自爱,胡为局蹐多哀鸣。
请看日月岂相比,万古不废东西明。
强以雄心挥别泪,俯视万象俱堪掷。
千言昵昵未肯尽,片语仓皇各深惜。
高艑长驱不断风,被发悲歌向震泽。
道逢北使行相问,生其果厌承明席。
钜鹿西驰七百里,扶风秩中二千石。
黄金横带历下过,里门高车排画戟。
海内但不书生穷,大笑便出长安陌。
何能毫末见文章,乍可沉沦就时格。
贞也高阳一狂客,英雄草莽成莫逆。
杯酒浮沉到处非,寸心炯炯留生识。
昔者击鹿过徐卿,匕首忽奋珊瑚惊。
立谈秋风搏雕鹗,纵饮沧海吞鲵鲸。
生独嶷然摄神气,太华千叠云峥嵘。
须臾瞪目奇句发,独扫满座无留行。
更为击筑变清羽,起视河汉西北倾。
生骑羸马出秋曙,一榻已下相予迎。
每寻知己必往古,倘示新篇非世名。
今予北来更牢落,眼中徐卿渐有情。
拂袖低回望牛斗,掩耳刺促愁蝇声。
勉㫋与生各自爱,胡为局蹐多哀鸣。
请看日月岂相比,万古不废东西明。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王世贞写给好友李攀龙(字于鳞)的赠别之作,用充满激情的语言表达了深厚的友情和对人生际遇的感慨。
全诗可以分为三部分:
1. 回忆离别场景(开头到"大笑便出长安陌")
诗人回忆去年秋天在蓟门送别的情景:天色阴沉,两人强忍泪水告别。虽然有很多话想说,却只能匆匆道别。诗人想象好友乘船南下,途经震泽(太湖)的潇洒身影。通过路人的询问,带出好友从京城到地方任职的人生转变,看似洒脱大笑离开长安,实则暗含不得志的无奈。
2. 赞美好友才华("何能毫末见文章"到"倘示新篇非世名")
这部分盛赞李攀龙的才华横溢。诗人用"击鹿过徐卿"的豪迈场景,比喻好友谈吐不凡,写诗如秋风扫落叶般气势磅礴。特别描写好友创作时的神态:目光炯炯,诗句如华山云海般壮丽,音乐才华更是能让银河倾倒。虽然骑着瘦马看似寒酸,但每到一处都受人敬重。
3. 抒发自身感慨("今予北来更牢落"到结尾)
诗人转而写自己北上的失意,在现实中感到烦闷("愁蝇声"指讨厌的闲言碎语)。最后以日月为喻,劝慰好友:虽然人生起伏,但要像日月一样保持光明磊落的本色,不必为眼前困境哀叹。
全诗特点:
- 情感真挚:既有离别的伤感,又有对友人才华的由衷赞美
- 比喻生动:用"太华千叠云峥嵘"形容诗句气势,用"沧海吞鲵鲸"比喻豪饮
- 对比强烈:将好友的潇洒与自己的失意对照,更显真情
- 结尾积极:以日月永恒作结,展现豁达胸怀
这首诗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它不仅是简单的赠别诗,更通过两个文人的人生境遇,反映了古代知识分子在仕途与理想间的矛盾,以及超越困境的文人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