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井

寒泓石底莓苔冷,百尺长梯挂残绠。
荒山寂寂无飞烟,父老相传古盐井。
瀼东瀼西十万家,煮盐射利为生涯。
筠筒直下汲清泚,出釜灿白如霜花。
太平幸睹烽火息,十万今无二三百。
官封此井不敢开,岁岁渝洲买盐食。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废弃古盐井的荒凉景象,通过今昔对比反映了当地盐业衰败后百姓的困境。

前四句用"石底莓苔""长梯挂残绳"等细节,生动刻画了盐井的破败——冰冷的石缝长满青苔,曾经用来打水的长绳如今孤零零挂在井架上。荒山无人烟,只有老人还记得这里曾是盐井。

中间四句突然转入回忆:曾经瀼水两岸十万户人家都靠煮盐为生。他们用竹筒从清澈的井里打水,熬出的盐雪白如霜花。这里用"十万家""灿白如霜"等充满张力的描写,与开头的荒凉形成强烈反差。

最后四句回到现实:战乱平息后,盐户只剩零星几家。官府封了盐井,百姓只能去渝洲买盐吃。结尾看似平静,实则暗含无奈——明明有盐井却不能用,折射出当时盐业政策的僵化。

全诗像一组电影镜头:先给废弃盐井特写,突然闪回昔日盛况,最后拉回现实。通过这种对比,既展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竹筒汲水、煮盐技术),也隐晦批评了政策对民生的影响。语言平实但画面感极强,能让读者直观感受到盐井的兴衰变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