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初春雪后放晴的乡村画卷,充满了清新灵动的自然气息。
诗人穿着木屐踏着残雪出门寻春,南北村头传来斑鸠的啼鸣,声音里带着春天的生机。树上残留的梅花与积雪相互映衬,柳枝刚冒出嫩黄的新芽,倒映在堤岸边的水面上。这些细节捕捉了冬春交替时特有的景致。
天气转晴后,云朵像撕开的棉絮般舒展,太阳还高悬在江天之上,圆得像用圆规画出来似的。最让人心动的是春水漫过沙洲的景象,诗人拄着藜杖站在小桥边静静欣赏。这些画面由近及远,从地面到天空,构成层次丰富的春日图景。
全诗用"残白"对"暗黄","云擘絮"对"日悬规",通过鲜明的色彩对比和精巧的比喻,把寻常的乡村春景写得妙趣横生。最后诗人驻足桥头的身影,更让整幅画面有了人情味,传递出对春天来临的欣喜之情。
范浚
范浚(1102-1150),字茂名(一作茂明),婺州兰溪(金华兰溪)香溪镇人,世称“香溪先生”。绍兴中,举贤良方正。以秦桧当政,辞不赴。闭门讲学,笃志研求,学者称香溪先生。浚著有《香溪集》二十二卷,《四库总目》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