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将

谁将石黛染春潮,复撚黄金作柳条。
西崦东沟从此好,笋舆追我莫辞遥。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日生机盎然的画面,语言清新自然,充满生活气息。

前两句"谁将石黛染春潮,复撚黄金作柳条"用拟人手法写春天景色。"石黛"指青黑色颜料,这里形容春水被染成青绿色;"黄金"比喻阳光下的嫩柳。诗人仿佛在问:是谁把河水染得这么碧绿?又是谁把柳条编织得这样金黄?这种设问让自然景物更显生动。

后两句"西崦东沟从此好,笋舆追我莫辞遥"写诗人出游的兴致。"西崦东沟"泛指各处山水,"笋舆"是竹轿。意思是:从此各处山水都变得美好,就算要坐竹轿走远路,我也要尽情游玩。表现出诗人对春光的喜爱和向往。

全诗通过色彩鲜明的比喻(石黛、黄金)和活泼的拟人手法,把春天写得充满动感和生命力。最后两句更是直接抒发了诗人踏青赏春的愉悦心情,让读者也能感受到那份对自然的热爱。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