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识 其二

自家未达莫来看,解者众生真是汉。
世涂烦恼一齐休,修取菩提心不乱。
天觉因明凡圣同,苦空圆满光不散。
含识缘中晓了难,爱河须渡达彼岸。
我见人见众生见,菩萨行持终不惮。
离贪嗔,绝情欲,定相安然无反覆。
从头法归镇长开,郁郁黄花生翠竹。
天高地广遍周游,十方妙色能照烛。
七宝山高三界中,拔去浮云沈水渌。
离他一念是因缘,珍重贤圣皆知足。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修行悟道的智慧,核心思想可以分成几个层次来理解:

1. 修行先修心
开头就说"自己没想明白就别瞎凑热闹",真正开悟的人才是好汉。诗人认为要抛开世间所有烦恼,保持内心像菩提树一样清明安定。这里用"菩提心"比喻不受干扰的纯净心态。

2. 众生平等的觉悟
提到"凡圣同",意思是普通人和圣贤本质上没区别。用"苦空圆满"这个佛教概念,说看透苦难本质后反而会获得圆满智慧,就像永不消散的光芒。但诗人也承认,在复杂的人世关系中保持清醒很难。

3. 渡人渡己的慈悲
"爱河须渡"是说要带众生脱离欲望之河。菩萨(觉悟者)不怕辛苦帮助他人,关键要戒除贪念、愤怒和情欲。用"定相安然"形容真正超脱后,内心就像平静的湖面不再波动。

4. 自然与超脱的境界
后段出现生动的自然意象:金黄的野花映着翠竹,高耸的宝山拨开浮云。这些画面象征修行达到的境界——既保持自然本性,又能俯瞰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最后强调"知足"最重要,点明真正的智慧在于放下执念。

全诗把深奥的佛理转化为生活智慧:保持内心平静,控制欲望,用平常心看待世界,在平凡中见崇高。就像诗里黄花与翠竹的搭配,修行不是脱离现实,而是在日常中觉醒。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