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长溪乐山王居士遣儿惟惺投师薙发写师顶相请赞 其一

闻名不如见面,见面不如闻名。
两重虚假,一对眼睛。
不近人情处,是句也刬,非句也刬。
一味拍盲时,逼犬透墙,證龟成鳖。
如斯杜撰,岂堪人师。
谁知千里同风句,却有乐山居士知。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大白话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福州有位叫王乐山的居士,送儿子去剃度出家,还特意请人给师父画了像求赞。但诗人却用幽默的方式拆穿了拜师过程中的"表面功夫"。

全诗核心在讽刺两种虚假:
1. "闻名不如见面"四句:说人们总爱搞形式主义,听说师父大名就去拜见,见了又只会吹捧名声,其实都是做表面文章,像戴了两层假面具。关键要看透本质("一对眼睛")。

2. "不近人情处"六句:批评某些师父教学死板——对的也批评,错的也批评("是句非句都刬");教人时像瞎子摸象("一味拍盲"),能把狗说成穿墙,乌龟说成甲鱼(用夸张比喻教学荒谬)。这种胡乱教学("杜撰")哪配当老师?

最后两句神转折:没想到千里之外,偏偏王乐山居士能懂这种"不按套路"的教学真谛。这里暗藏玄机——真正的好老师可能看起来不近人情,但求学者要有慧眼。

全诗妙在:
- 用"逼犬透墙""證龟成鳖"这种搞笑比喻揭穿假大师
- 表面骂老师,实际在说求学要用心体会
- 最后夸王居士"懂行",暗示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明白人手里

就像现在有人盲目追捧"名师",而诗人说:别光看名气,要看真本事;别怪老师严厉,要怪自己悟性不够。

释普济

释普济,俗姓张,清流(今属福建)人。住县北归仁里狮子岩,好赌博饮酒。理宗嘉熙间卒。事见《永乐大典》卷七八九五引《临汀志》。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