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张蓼匪老师十二韵

少年遗俗尚,万里欲横行。
不遇空群顾,徒为伏枥鸣。
惭余称国士,犹自旅儒生。
锦瑟朱弦响,瑶琴渌水声。
求工良有意,投契惜无成。
长隐从兹去,孤怀未易平。
身还思附骥,心转伫迁莺。
建节开莲府,分曹拜月卿。
文章推巨笔,风度属宸情。
左相封侯日,司空博物名。
登朝无异贵,稽古有馀荣。
试遣彭宣到,微窥绛帐明。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学生写给老师张蓼匪的深情自白,表达了怀才不遇的苦闷和对师恩的感激。全诗用现代语言可以这样理解:

少年壮志(前四句)
诗人回忆年轻时胸怀大志,想要闯荡天下,但现实中没有遇到伯乐("空群顾"指无人赏识),就像一匹被关在马厩里的千里马只能独自嘶鸣。这里用"伏枥"的典故(出自曹操"老骥伏枥"),暗指才华被埋没。

现实困境(中间八句)
- 自称"国士"(国家栋梁)却仍是个普通书生,感到惭愧
- 用"锦瑟""瑶琴"比喻自己的才华,但苦于找不到知音("投契无成")
- 想过隐居,但心中抱负难平;想依附权贵("附骥"指跟随贵人),又渴望像黄莺高飞般自立

对老师的敬仰(后八句)
- 赞美老师地位崇高("建节开莲府"指担任要职)、文采风流
- 用"左相""司空"等古代高官比喻老师,说他的学问连皇帝都欣赏
- 最后用"彭宣"的典故(汉代学者被老师特别接待),谦卑地说自己若能窥见老师学问的门径就满足了

全诗核心
通过"千里马"与"伯乐"的比喻,展现了一个有抱负的年轻人面对现实挫折时的矛盾心理——既不甘平庸,又渴望得到指引。诗中既有"我本有用之才"的自信,也有"知音难觅"的孤独,最终落脚在对老师的虔诚敬意,情感真挚动人。

彭孙遹

彭孙遹(yù)(1631—1700)清初官员、词人,与王士祯齐名,时号“彭王”。字骏孙,号羡门,又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彭孙贻从弟,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第一,授编修。历吏部侍郎兼翰林掌院学士,为《明史》总裁。诗工整和谐,以五、七言律为长,近于唐代的刘长卿。词工小令,多香艳之作,有“吹气如兰彭十郎”之称。著有《南往集》、《延露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