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鹦鹉洲头浪飐(zhǎn)沙,青楼春望日将斜。
鹦鹉洲头波浪卷着泥沙,青楼上少妇凝望春光,直到夕阳西下。
鹦鹉洲:原在武昌一带长江中。唐诗人崔颢《黄鹤楼》诗有"芳草萋萋鹦鹉洲"之句。青楼:旧称歌女、妓女所居之处为青楼。
衔(xián)泥燕子争归舍,独自狂夫不忆家。
衔泥的燕子都争着回巢,只有那冤家就一点也不想家。
狂夫:不合时俗、放浪形骸之人。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鹦鹉洲头波浪卷着泥沙,青楼上少妇凝望春光,直到夕阳西下。
衔泥的燕子都争着回巢,只有那冤家就一点也不想家。
注释
鹦鹉洲:原在武昌一带长江中。唐诗人崔颢《黄鹤楼》诗有"芳草萋萋鹦鹉洲"之句。
青楼:旧称歌女、妓女所居之处为青楼。
狂夫:不合时俗、放浪形骸之人。
现代解析
这首《浪淘沙·其四》用生动的画面对比,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
前两句描绘了繁华热闹的场景:鹦鹉洲头的浪花拍打着沙滩,青楼里的女子在夕阳下眺望远方。这里的"浪飐沙"和"春望"充满动感,仿佛能听到浪声、看到光影流动。
后两句突然转折:燕子们忙着衔泥筑巢回家,而"狂夫"(指放荡不羁的人)却独自在外游荡不思归家。诗人用燕子归巢的自然现象,反衬出"狂夫"的漂泊无依。这种对比特别强烈——连小动物都知道回家,人却迷失在外。
全诗的精妙在于:
1. 用热闹的春景反衬孤独,形成情感落差
2. "争"和"独"两个字的对比极具冲击力
3. 最后一句像突然的镜头切换,让读者从繁华中看到寂寞本质
这其实是在说:世间万物都有归宿,唯独某些人甘愿做漂泊的浪子。表面写景,实则写人生选择带来的不同状态。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