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申四月十三日,贼至,余拟避至江口,行抵石柱庙梁氏寓居,始知沿江亦有贼,余遂不复前进,下午被贼搜出,端坐听天,吊打索断,掷余于地,遂以刀斫余头顶七八处,又以刀击左臂,筋骨几折,幸未发晕。逾时就卧草间。
母子邀天幸,羁栖境倍屯。
谁怜赤手厄,仍此素心人⑴。
惠异黔敖食,寒嗟范叔身。
后先资接济⑵,酬报是何辰。
谁怜赤手厄,仍此素心人⑴。
惠异黔敖食,寒嗟范叔身。
后先资接济⑵,酬报是何辰。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惊险的逃亡故事,表达了绝处逢生的感慨和对施助者的感恩。
前八句是散文式叙述:作者在战乱中本想逃往江口避难,半路发现江边也有贼寇,被迫滞留在梁家。下午被贼人搜出后遭受酷刑——被吊打、刀砍头顶七八处,左臂几乎骨折。但奇迹般地保持清醒,最终躺在草堆里活了下来。
后八句诗歌用五个层次抒发感慨: 1. "母子邀天幸":用"老天开眼"的民间说法,庆幸母子死里逃生 2. "谁怜赤手厄":自问谁会帮助这个手无寸铁的落难书生 3. "惠异黔敖食":用"不食嗟来之食"的典故反衬,说梁家给予的是带着尊重的帮助 4. "寒嗟范叔身":借范雎受冻的典故,说自己此刻衣衫单薄浑身是伤 5. 最后两句直白表达:不知何时才能报答梁家的救命之恩
全诗最动人的是真实感:头顶被砍七八刀还能数数,左臂快断了却清楚记得"未发晕"的细节,让读者仿佛亲眼看见这场死里逃生的经历。后段用百姓熟悉的典故(黔敖、范雎)来表达感恩,既显文人底蕴又不失质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