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谢颂臣先生科山生圹(发表于1909年)

既不能乘醉捉月采石矶,青莲魂魄相傍⑴依。
又不能三神山上采药服,求仙一去从徐福。
亦当学刘伯伦忘形骸,荷锸相随死便埋。
不然⑵五百义士同墓好,三尺争光田横岛。
而乃洗耳厌嚣烦⑶,世外无从觅桃源。
徵逐刍灵与刍狗,众人皆可先生否。
生值乾坤莽莽时,欲离烦恼为便宜。
醉来把笔向天笑,白玉楼成天不召。
堪舆术久学青乌,千秋雅慕司空图。
青山于今少净土,拟葬诗魂未得所。
牛眠卜地年复年,爰营生圹科山巅。
科山名胜甲海外,留待高人此委蜕。
先生亲题墓碣来,定博山灵笑口开。
得地人为先生企,得人我为山灵喜。
松楸万树花千枝,何幸先生来主持。
从此科山山上石,石石尽有题诗迹。
于戏⑷地傍祖坟当墓庐,丘壑重安谢幼舆。
有时携⑸妓游山麓,堪绍东山旧丝竹。
我来触景感沧桑,多劝先生醉一觞。
愿祝先生介眉寿,年年来此酌春酒。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写给谢颂臣先生的,主题围绕"生圹"(生前为自己修建的坟墓)展开,表达了洒脱豁达的生死观和对理想归宿的追求。

全诗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1. 开篇用四个历史典故(李白捉月、徐福求仙、刘伶醉死、田横五百士)说明人生归宿的多种可能,但作者认为这些都不适合谢先生,暗示谢先生选择生前建墓是更高明的做法。

2. 中间描写现实世界的烦恼,赞美谢先生选择在风景秀丽的科山建生圹是明智之举。这里用"诗魂"比喻谢先生的精神追求,说科山的石头都会因为他的题诗而更有灵性。

3. 接着描写谢先生建生圹后的生活:既能守护祖坟,又能像古人谢幼舆一样纵情山水,带着歌妓游玩,延续东晋名士的风流雅趣。

4. 最后作者表达对谢先生的祝福,希望他健康长寿,年年都能来这里饮酒作诗。整首诗在沧桑感慨中透露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轻松幽默的笔调谈论生死大事 - 通过历史典故展现开阔的胸襟 - 把建坟墓这样沉重的事写得风雅有趣 - 最后回归到享受当下、珍惜生命的主题

诗人通过赞美谢先生的选择,实际上表达了自己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与其追求虚无缥缈的长生不老,不如在活着时就安排好身后事,然后尽情享受生活。这种豁达通透的人生态度,在今天依然能给我们启发。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