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出游词

墙头无雨声,墙下无草色。
杏花一枝空复情,薄暝吹香作寒食。
春衣初试欲出门,东风吹尘日已昏。
天娇南去路如掌,杨柳缺处藏春坟。
春坟高高尽尺五,贴遍纸钱知有主。
桥西燕子飞不停,啄得几家坟上土。
啄残坟上土,来作梁间尘。
堂前宴客开酒樽,即是扫墓归来人。
世间行乐皆如此,一边生人一边死。
消沉代谢那得知,冷眼却输双燕子。
东风吹尘日向西,燕子亦逐游蜂飞。
成团蝴蝶出门去,屋角几树桃花低。
城陀高低土无隙,高种花枝下栽麦。
老翁往岁食有馀,麦穗既黄桃实赤。
今年无雨桃少华,麦陇三月飞黄沙。
关心岁事各惆怅,令我兴尽思还家。
归来闭户同谁语,一枕轻寒夜如许。
忽惊飞梦到江南,借得鹁鸪来唤雨。

现代解析

这首《寒食出游词》用生动的画面和对比手法,展现了寒食节(清明节前)出游时的所见所感,核心主题是"生死交替的自然规律"。

全诗可分为四个部分:

1. 开篇的荒凉景象(墙头无雨-作寒食)
用"无雨声""无草色"营造干旱氛围,杏花孤独开放暗示生命顽强,为后文生死对比埋下伏笔。

2. 扫墓场景(春衣初试-归来人)
通过具体细节展现生死交织:
- 人们穿着新衣扫墓(生者活动)
- 燕子啄坟土筑巢(自然循环)
- 扫墓人回家就设宴(生死场景快速切换)
"一边生人一边死"直接点明生死如昼夜交替般自然。

3. 干旱的民生困境(东风吹尘-飞黄沙)
笔锋转向现实:
- 蝴蝶成团、桃花低垂的美景下
- 隐藏着"三月飞黄沙"的旱灾威胁
- 老翁回忆往年丰收,对比今年干旱的焦虑

4. 个人感悟(归来闭户-来唤雨)
诗人回家后:
- 孤独沉思引发江南雨梦
- 借鹁鸪(布谷鸟)的鸣叫表达对春雨的渴望
- 暗含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全诗最妙的是"双燕子"这个意象:
- 燕子啄坟土→变梁间尘→见证宴席
- 冷眼旁观人类扫墓宴饮
- 成为生死轮回的见证者

诗人用通俗如话的语言,把扫墓、宴饮、干旱、农事等日常场景串联起来,最终落在"生死本是自然事,但民生多艰令人忧"的深刻感悟上。诗中既有对生命规律的坦然接受,又饱含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

洪亮吉

洪亮吉(1746~1809)清代经学家、文学家。初名莲,又名礼吉,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晚号更生居士。阳湖(今江苏常州)人,籍贯安徽歙县。乾隆五十五年科举榜眼,授编修。嘉庆四年,上书军机王大臣言事,极论时弊,免死戍伊犁。次年诏以“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释还。居家十年而卒。文工骈体,与孔广森并肩,学术长于舆地。洪亮吉论人口增长过速之害,实为近代人口学说之先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