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砚
余家端溪旁,持斧斲溪骨。
岁深积成林,真气资蓬勃。
一从板荡来,散作磨刀石。
墨池鼓风波,焚之恨无及。
奇觏乃于斯,转复生叹息。
古绣若苔斑,莹然马肝色。
沿缺中已凹,定是千年物。
黑松发黯光,滑泽水不竭。
想其在空岩,无心求赏识。
良工苦经营,因以珍几席。
不知前代人,研尽几斗血。
神物固不常,自然遭磨折。
笑彼卞氏璞,欲遇徒三刖。
如何抱坚贞,静默守寒碛。
我见岂偶然,为之重拂拭。
再拜置诸怀,永以伴幽寂。
岁深积成林,真气资蓬勃。
一从板荡来,散作磨刀石。
墨池鼓风波,焚之恨无及。
奇觏乃于斯,转复生叹息。
古绣若苔斑,莹然马肝色。
沿缺中已凹,定是千年物。
黑松发黯光,滑泽水不竭。
想其在空岩,无心求赏识。
良工苦经营,因以珍几席。
不知前代人,研尽几斗血。
神物固不常,自然遭磨折。
笑彼卞氏璞,欲遇徒三刖。
如何抱坚贞,静默守寒碛。
我见岂偶然,为之重拂拭。
再拜置诸怀,永以伴幽寂。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一方古砚为线索,通过质朴的语言讲述了文物的沧桑命运,同时暗含了文人坚守本心的精神追求。
开篇用"持斧斫溪骨"的生动比喻,描写砚台取材于端溪石料的过程。随着时间推移,这些石材本已形成茂密的"树林",充满生机。但战乱("板荡")让它们流落民间,沦为普通的磨刀石,诗人对此深感痛惜。
当诗人意外发现这方古砚时,它已历经千年风雨:表面有苔藓般的古老纹路,呈现马肝般的暗红色泽,砚池因长期使用而凹陷。这些细节描写让古砚的形象跃然纸上。诗人特别欣赏它"黑松发黯光"的温润质感,以及"滑泽水不竭"的实用特性。
后半段转入深层思考:这砚台原本在深山无人知晓,经过匠人精心雕琢才成为文房珍品。诗人联想到历代文人用它研磨书写,不知耗尽多少心血。通过"卞氏璞"的典故(和氏璧故事),对比指出真正的珍宝往往默默承受磨难,就像这方砚台甘于"守寒碛"的孤寂。
最后诗人郑重地将古砚珍藏怀中,决定与之相伴。这个举动象征着对传统文化价值的珍视,以及在喧嚣中坚守精神家园的决心。全诗借物言志,把一方砚台的故事升华为关于文化传承与文人操守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