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友人故校书王君夷仲
天台插天天一色,先生乃在山之侧。
拥书万卷日逍遥,户外绝无尘土客。
自跡诗书分战场,垂垂六甲皆科郎。
治言说尽万物理,亦有苦语原天荒。
保宁之军愤苛取,大夫回回军吏苦。
公来约束仗忠信,健儿三千胆如鼠。
倦游俯仰栖瀛洲,吏非散仙矧肯留。
金门间作林下语。对之使我销百忧。
人皆病心公病膝,归卧轻舟江月夕。
君不见书剑只今谁访君,灵鹫萧萧墓三尺。
拥书万卷日逍遥,户外绝无尘土客。
自跡诗书分战场,垂垂六甲皆科郎。
治言说尽万物理,亦有苦语原天荒。
保宁之军愤苛取,大夫回回军吏苦。
公来约束仗忠信,健儿三千胆如鼠。
倦游俯仰栖瀛洲,吏非散仙矧肯留。
金门间作林下语。对之使我销百忧。
人皆病心公病膝,归卧轻舟江月夕。
君不见书剑只今谁访君,灵鹫萧萧墓三尺。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悼念已故友人王夷仲的作品,用质朴的语言描绘了友人的品格与人生,字里行间充满真挚的怀念。
开篇用"天台山高耸入云"的壮阔景象,引出友人隐居山侧的淡泊形象——他终日与万卷书相伴,远离尘世纷扰。这里用"逍遥"二字,生动展现了友人超脱世俗的自由心境。
第二段写友人的才华:他精通诗书,科举考试屡屡高中("垂垂六甲"指多次通过科举),既能用精妙的语言阐述万物道理,也能写出触及生命本质的深刻文字。这里"苦语原天荒"指他能写出揭示人生苦难的真挚作品。
第三段转到友人为官时的政绩:在保宁军任职时,面对军队苛捐杂税、官兵矛盾尖锐的局面,他凭借诚信正直的品格("约束仗忠信"),让三千骄兵悍将变得服服帖帖("胆如鼠"的比喻很生动)。
第四段写友人晚年生活:厌倦官场后,他像仙人般隐居瀛洲,虽在朝廷挂职("金门"指官场),心却早已归隐山林。作者说与他交谈能忘却所有烦恼,足见其人格魅力。
结尾最令人动容:别人都为心病所困,友人却因腿疾("病膝")不得不卧舟赏月度过余生。最后三句是全诗高潮——如今再无人带着书剑(文人象征)去拜访他,只剩灵鹫山下三尺孤坟,萧瑟秋风中的景象让人唏嘘不已。
全诗通过"拥书万卷"的学者、"治军有方"的官员、"谈笑解忧"的挚友三个维度,立体塑造了一位才德兼备的文人形象。最后墓地的萧瑟与开篇天台的壮丽形成强烈对比,凸显人生无常的深刻主题。语言平实却情感厚重,就像在听一位老友娓娓道来逝者的生平往事。
员兴宗
隆州仁寿人,字显道,仕前居九华山,号九华。高宗绍兴二十七年进士。荐除教授。召试,擢著作郎、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官。所上奏议,大抵毅然抗论,指陈时弊。孝宗乾道中,疏劾贵幸,中谗去职,侨居润州而终。多与张栻、陆九渊诸学人书简往复。有《采石战胜录》、《辩言》、《九华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