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乘船经过大通镇时看到的江景和行船的艰难,语言朴实却充满生活气息。
前两句"淮上云垂岸,江中浪拍天"用夸张手法写景:淮河上空乌云低垂仿佛要碰到河岸,江中巨浪滔天似乎要拍打到天上。这两句生动表现出风雨将至的压抑感。
中间四句写行船之难:"须风那敢望"说想要顺风航行简直是奢望;"下水更劳牵"写逆水行舟需要纤夫拉船;"芦荻偏留缆"说芦苇丛总是缠住船缆;"渔罾最碍船"指渔网常常阻碍船只。这些细节真实反映了古代水上行船的种种困难。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何曾怨川后,鱼蟹不论钱"——虽然航行艰难,但诗人并不埋怨河神,因为这里有价廉物美的鱼蟹可以享用。这种苦中作乐的态度,体现了古人面对困难时的豁达心境。
全诗通过生动的江景描写和具体的行船细节,展现了古代航运的真实面貌,最后以美食作结,在艰辛中透出生活趣味,让人感受到古人随遇而安的生活智慧。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