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三韩李若士省亲之楚(若士尊公时提督湖广

秋到离亭暮。
羡风前、珊鞭玉靶,翩然竟去。
借问此行何所向,笑指巴烟郢树。
是乌鹊、惯南飞处。
路入南荒休骋望,有陶公战舰空滩雨。
酾热酒,浪花舞。
严君坐拥貔貅旅。
厌下流、一军下濑,目无黄祖。
昨夜月明亲飨土,耍奏新填乐府。
都不用、陈琳阮瑀。
手掣红旗翻破阵,看郎君、下笔惊鹦鹉。
猿臂种,气如虎。

现代解析

这首词写的是送别朋友李若士去湖北探望父亲的情景,充满了豪迈的军人气概和父子深情。

上阕(前半部分):
开篇用"秋到离亭暮"点明送别的季节和时间,傍晚的秋色更添离愁。但接下来笔锋一转,不写伤感,反而用"羡"字带出对朋友潇洒离去的赞赏——他挥动镶玉的马鞭,英姿飒爽地奔向南方。"巴烟郢树"指湖北的风景,用"乌鹊南飞"的典故暗示这是游子归乡之路。最后用壮阔的想象收尾:哪怕朋友去到荒凉的南方,也会像东晋名将陶侃那样,在雨中战舰旁豪饮热酒,看浪花飞舞。

下阕(后半部分):
转而描写李若士父亲的英姿。这位湖广提督(军区司令)统领雄师,看不起三国时杀害名士的黄祖之流。昨夜明月下他犒劳士兵,不用文人写奏章(陈琳、阮瑀是三国著名文人),而是亲自谱写战歌。最精彩的是结尾:父亲手持红旗演练战阵,儿子(李若士)文采飞扬能吓到鹦鹉(借用祢衡"笔落惊鹦鹉"的典故),这虎父虎子就像汉代神射手李广家族,浑身透着虎将威风。

全词特色:
1. 用军事意象贯穿始终,马鞭、战舰、红旗等物象都充满阳刚之美
2. 巧妙运用历史典故(陶侃、黄祖、李广等),展现将门世家的风采
3. 明明是送别词却不作悲声,反而写得豪气干云,体现军人特有的豁达
4. 最后六句犹如特写镜头,把严父、才子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陈维崧

陈维崧(1625~1682)清代词人、骈文作家。字其年,号迦陵。宜兴(今属江苏)人。清初诸生,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54岁时参与修纂《明史》,4年后卒于任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