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篇①

黄连苦于瞻,我服甘如饴。
非不知甘苦,治病更独宜。
因恩仲尼有明命,良药苦口利于病。
忠言逆耳利于□,逆耳之言□□□。
圣人闻之能顺应,转奢为俭□为敬。
官壶肃清,海宇安靖。
伤哉曲江相去李猫来,青骡远狩悲风埃。
伤哉司马镌各相章蔡,五国城荒双辇迈。
吁嗟往事无不然,远臣稽首苍苍天,援毫敬写黄连篇(一药苦口而所系之大如此可以鉴矣)。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黄连的苦味作比喻,讲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虽然忠言听着刺耳,但就像苦药能治病一样,对国家和个人成长都有好处。

开头四句说黄连虽苦,但作者吃它像吃糖一样甘愿,因为知道苦药能治病。这里用吃药比喻接受批评——虽然难受,但对你有益。

接下来引用孔子名言("良药苦口""忠言逆耳"),直接点明主题。诗中缺的字应该是"行"和"利于行",意思是逆耳忠言能帮人改正错误。后面说圣人听到批评会立刻改正,把奢侈变节俭,把轻浮变庄重,这样朝廷就清廉,天下就太平。

然后举了两个反面例子:
1. 唐玄宗赶走敢直谏的张九龄(曲江),重用奸臣李林甫(李猫),结果引发安史之乱,皇帝狼狈逃难(青骡远狩)。
2. 宋徽宗贬黜正直的司马光等人,重用奸臣章惇、蔡京,最后导致靖康之耻,皇帝被俘到五国城。

最后作者感叹历史教训太多,含泪写下这首诗,提醒人们:一句苦口良言可能关系到国家存亡("所系之大如此")。

全诗用常见的中药作比喻,把治国道理讲得生动易懂。通过对比圣明君主和昏君的不同做法,说明听不进批评会酿成大祸,就像拒绝吃药会让病情加重一样。这种用生活常识讲大道理的写法,让普通读者也能感受到历史的深刻教训。

张弼

(1425—1487)明松江府华亭人,字汝弼,号东海。成化二年进士。久任兵部郎,议论无所顾忌。出为南安知府,律己爱物,大得民和。少善草书,工诗文,自言吾书不如诗,诗不如文。有《鹤城稿》、《东海稿》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