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郎中 其二

解道公行止,江东老父兄。群州垂瘵死,肤使为更生。

民裕身逾瘠,时危命亦轻。浔阳江上月,犹傍谏书明。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李郎中(一位官员)为主角,通过百姓视角展现了一位心系民生的清官形象。

前两句写江东百姓对李郎中的信任——老百姓都清楚他的为官之道("解道公行止"),把他当作值得信赖的长辈("老父兄")。这里用家常称呼"老父兄",拉近了官员与百姓的距离。

中间四句形成强烈对比:一方面各州县百姓在苦难中挣扎("群州垂瘵死"),另一方面李郎中作为朝廷特使("肤使")努力救治民生。诗人用"民裕身逾瘠"这个矛盾表述,说百姓看似富裕实则瘦弱,暗示赋税沉重;"时危命亦轻"更直接道出乱世中人命如草芥的残酷现实。

最后两句意境深远:浔阳江上的明月(暗喻清廉),依然照耀着谏书(指向朝廷的谏言)。这里用月光象征李郎中高洁的品格,同时暗示他即便在黑暗时局中,仍坚持为民请命。

全诗通过百姓爱戴、民生疾苦、官员操守三个层面的交织,塑造了一位在乱世中坚守道义的清官形象。语言朴实但情感真挚,明月意象的运用尤其巧妙,让读者感受到黑暗中的人性光辉。

魏了翁

魏了翁(1178年—1237年) ,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大臣。嘉熙元年(1237年)卒,年六十,赠太师、秦国公,谥文靖。魏了翁反对佛、老“无欲”之说,认为圣贤只言“寡欲”不言“无欲”,指出“虚无,道之害也”。推崇朱熹理学,但也怀疑朱注各经是否完全可靠。提出“心者人之太极,而人心已又为天地之太极”,强调“心”的作用,又和陆九渊接近。能诗词,善属文,其词语意高旷,风格或清丽,或悲壮。著有《鹤山全集》、《九经要义》、《古今考》、《经史杂钞》、《师友雅言》等,词有《鹤山长短句》。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