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流泉题赠九龄文学

蜀江之水何雄哉,奔腾疑从天上来。飞流直下几千丈,大壑五月鸣风雷。

飘然一望失西北,巫峡清秋起寒色。声撼长川白日寒,气蒸大漠青冥黑。

我时曾向锦城游,观涛独上瞿塘舟。划然长啸震林谷,短箫呜咽回中流。

与君对此嘉兴发,便欲因之泛溟渤。好挟飞仙汗漫游,孤篷醉倚西江月。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长江三峡的壮丽景色,以及诗人面对自然奇观时的豪迈情怀。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1. 开篇四句用夸张手法写蜀江(长江)的雄伟气势:江水像从天上奔腾而下,几千丈的飞流坠入深谷,五月天里都能听到雷鸣般的轰响。这里用"天上来""几千丈"等词突出江水的磅礴力量。

2. 中间八句具体描写三峡景观:秋日巫峡寒气逼人,江水声震长空使白日生寒,水雾蒸腾让天空都显得昏暗。诗人回忆自己曾乘船经过瞿塘峡(三峡最险处),在船上长啸震山谷,箫声在江面回荡的情景。这里通过声音(雷鸣、长啸、箫声)和视觉(寒色、青冥黑)的立体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3. 最后四句抒发豪情:面对此景,诗人想与友人(九龄文学)乘船远航,带着神仙般的逍遥心境,醉卧船头赏月。这里"泛溟渤"(航行大海)和"汗漫游"(自由遨游)的想象,把自然景观升华为精神追求。

全诗最精彩的是将自然威力与人文情怀完美结合:前段写江水的自然力量令人震撼,后段写人面对自然时产生的超越现实的向往。诗人用"飞仙""醉月"等浪漫意象,把惊涛骇浪转化为精神自由的象征,展现出中国传统文人"寄情山水"的典型心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