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傍晚停船靠岸时的所见所感,通过细腻的景色描写和突然涌起的思念之情,展现了一幅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画面。
前两句交代地点背景:诗人乘船向西航行,靠近一片神圣之地(神垌),这里连接着六个州郡的疆界,能看到驿站。简单几笔就勾勒出旅途的方位感和地域特色。
中间四句是精华所在,用生动比喻描绘黄昏美景:
- "千里暮霞烘日脚":晚霞像火炉一样烘烤着将落的太阳,"烘"字让晚霞有了温度
- "一篙春水皱天形":船篙划破春水,水面波纹让天空倒影起了褶皱,"皱"字把无形的水波写得可见可触
- 接着镜头转向岸边:野桥边炊烟袅袅,隐约形成小集市;弯曲的河岸上,打渔砍柴的人们各自有活动的小洲。这两句像用文字画的风景画,有烟火气又不失宁静。
最后两句情感转折:突然想起远方对自己有恩情的王给事(龙图阁官员),靠着船舱墙壁回头远望,忍不住落泪。这个"忽忆"用得巧妙,让前面所有静谧的景色都成了思念的铺垫,平静水面下突然翻涌出深沉情感。
全诗最妙处在于:
1. 动静结合:晚霞的静与水波的动,野桥的静与渔樵的动
2. 比喻新奇:把晚霞比作火炉,水波比作布料褶皱
3. 情感自然:从赏景到思人过渡不着痕迹,让读者也跟着心头一热
就像我们现代人旅游时,看着美景突然想起重要的人,忍不住拍张照片发微信说"要是你也在就好了"那种感觉。古人用诗句,把这种瞬间感受写得既优美又真挚。
宋庠
宋庠(xiáng)(996年—1066年),初名郊,字伯庠,入仕后改名庠,更字公序。北宋文学家,工部尚书宋祁之兄。祖籍安州安陆,后迁居开封府雍丘县双塔乡。 天圣二年(1024年),宋庠状元及第,成为“连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均第一)之人。官至兵部侍郎、同平章事,以司空、郑国公致仕。治平三年(1066年),宋庠去世,年七十一。追赠太尉兼侍中,谥号“元献”(一作元宪),英宗亲题其碑首为“忠规德范之碑”。宋庠与弟宋祁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诗多秾丽之作,著有《宋元宪集》、《国语补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