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泰山壮丽的景色和神秘氛围,同时暗含对君王的赞颂。
前四句写景:夕阳下的泰山祭坛高耸入云(万仞瑶坛),仿佛直达三十六重天。仙人居住的洞府像悬挂的宫门(双阙),女神住所被五彩云霞环绕。这些描写用夸张手法展现泰山作为"通天之山"的神圣感。
后四句抒情:普通游客只能像古人那样发出感叹(梁父叹),而真正的文人才士不会只为帝王写歌功颂德的文章(茂陵文)。最后点明主旨——泰山之神(东皇)掌握着人间命运,守护着海内河山,辅佐着圣明的君主。
全诗通过"通天之境"的泰山景象,既展现自然奇观,又巧妙地将神话传说与现实政治结合,既赞美山河,又暗颂君王,体现了古代文人"借景言志"的典型写法。诗中"三十六天""双阙""五云"等意象构建出奇幻的仙境效果,而结尾的"翊圣君"又落回到现实政治,显示出作者作为朝廷官员的身份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