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书生放下笔杆子、拿起宝剑去边疆建功立业的故事,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学霸突然去当兵"的励志传奇。
前四句像电影开场:班超(班家子)突然摔了钢笔去当兵(笔砚投),提着宝剑就冲向万里之外的荒野。这种反差特别抓人眼球——就像今天清华学霸突然报名参军,让人好奇他为什么这么做。
中间解释动机:不是因为他喜欢冒险(岂不服艰险),纯粹是想报效国家(清国雠)。接着用"山川霜露"这些意象,像蒙太奇镜头一样快速展现时间流逝,说明他在边疆待了很多年。
"玉塞铁关"这段最震撼:用"玉"形容边塞的辽阔(遐廓),用"铁"表现关隘的险峻(阻修),就像用"冰与火"的对比。东西方距离(东都西海)的描写,让人感受到战场的遥远。
结尾是热血逆袭:最终他立下大功(功名建),封了侯爵(万里侯)。全诗就像一部微缩的军旅励志片,把书生变将军的蜕变过程浓缩在12句里,既有"弃笔从戎"的戏剧性,又有"十年磨一剑"的坚持,最后还有"逆袭成功"的爽感。最厉害的是每句都在切换镜头,读起来像看快剪短视频。
张宣明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为人有胆气,尝为郭元振判官,出使至三姓咽面。历左拾遗、殿中侍御史内供奉。玄宗先天二年(713)前后,尝以左拾遗监姚巂诸军事,兼招慰使,亲往蜀中验察山势民情,移牒益州长史陆象先,劝其罢凿岷山开路之役,蜀人因此得免苦役。能文工诗。尝山行见孤松,赏玩久之,乃赋《山行见孤松成咏》诗。凤阁舍人梁载言称此诗“文之气质,不减于长松”。所赋《使至三姓咽面》诗,时人亦“称为绝唱”。事迹散见《大唐新语》卷八、卷九。《全唐诗》存诗2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