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斋

昔年曾见琅邪老(自注:惠觉、智先。),为说楞伽最上乘。
顿悟红炉一点雪,忽惊闇室百千灯。
便超十地犹尘影,更透三关转葛藤。
不住无为方自在,打除都尽即南能。

现代解析

这首诗《禅斋》讲的是作者对禅宗顿悟境界的深刻理解,用生动的比喻和层层递进的逻辑,把抽象的禅理说得通俗易懂。

开头两句是回忆:作者多年前见过两位高僧(惠觉、智先),听他们讲解《楞伽经》的最高佛法。这里提到的《楞伽经》是禅宗重要经典,相当于禅修的"教科书"。

三四句用两个绝妙比喻讲顿悟的感觉:
- "红炉一点雪":烧红的炉子上落一片雪,瞬间融化消失,比喻妄念突然被真理照破。
- "暗室百千灯":黑屋子里突然点亮千百盏灯,比喻豁然开朗的觉醒体验。

五六句说修行境界:
- 就算修到菩萨十地(最高修行等级),如果执着这个境界,反而成了新障碍("尘影")。
- 突破"三关"(禅宗修行的三个阶段)后,反而要放下对概念的纠结("葛藤"就是乱麻般的执念)。

最后两句点明核心:
- 真正的自在不是追求"无为",而是不执着任何境界(包括"无为"这个概念)。
- 把一切概念执着都清除干净,就能达到六祖惠能(南能)的境界——直指本心,见性成佛。

全诗像剥洋葱:先讲顿悟的震撼体验,再说修行不能停步,最后指出最高境界是"不执着任何境界"。用"红炉雪""暗室灯"这种生活化比喻,让普通人也能想象开悟的瞬间,比直接讲佛经更打动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