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大涤洞天

暇日寻幽入洞霄,攀萝扪石自忘劳。
地环九锁仙都閟,山倚一峰天柱高。
夜静仙人吹凤笛,月明帝子下雪旄。
佩环寂寂中庭晓,时有胎禽唳九皋。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次探访神秘山洞的奇妙经历,充满了仙侠幻想色彩。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探险过程
诗人趁着空闲去深山寻幽访胜("暇日寻幽"),抓着藤蔓攀爬岩石("攀萝扪石"),完全忘记了劳累。这里用"自忘劳"三个字,生动表现出被自然奇景吸引而浑然忘我的状态,就像我们现代人沉迷美景忘记疲惫一样。

2. 洞天奇观
诗中描写的山洞非同寻常:地形像被九道锁链环绕("地环九锁"),山峰像擎天柱般高耸("天柱高")。最神奇的是夜间景象——仙人吹奏凤笛(暗指风声),月光下神仙驾着白色仪仗降临("帝子下雪旄"),这些比喻把普通自然现象写得仙气飘飘。

3. 余韵悠长
结尾描写黎明时分的庭院:玉佩声渐渐消失(暗示仙人离去),只有仙鹤在湿地鸣叫("胎禽唳九皋")。这个收尾很像电影结尾的空镜头,让人产生无限遐想,仿佛真的经历了一场仙境游历。

全诗妙在将现实登山与神话想象完美融合:石阶变成"九锁仙都",山风化作"凤笛",晨雾中的鹤鸣成了仙界余音。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法,既让人看到真实山水之美,又赋予其超凡脱俗的意境,正是古代山水诗最迷人的特点。

盖经

盖经(一一二九~一一九二),字德常,开封(今属河南)人,南渡后居华亭。高宗绍兴三十年(一一六○)进士,授绍兴府司户参军。孝宗乾道九年(一一七三),除敕令所删定官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淳熙三年(一一七六),除司农寺丞兼权户部郎官,总领淮西江东军马钱粮。八年,除户部侍郎,兼侍读。九年,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十二年起知江州。十三年知镇江府。光宗绍熙三年卒,年六十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