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州太守王侯(洙)复岘山羊公祠
贤哉西晋钜平侯,刻碑立祠在荆州。
州民万家见之者,掩面汍澜双泪下。
逮今绵历几百祀,岘首巍然临汉水。
碑鈋祠废榛莽中,萧萧只有悲风起。
内阁深沈侍从臣,赤帷皂盖来行春。
殷勤拂碑复祠貌,一朝旧迹重如新。
山光葱茜水清冽,天长地久无时别。
古人今人空茫茫,惟是功名不能灭(清恩联光绪《襄阳府志》卷一八)。
州民万家见之者,掩面汍澜双泪下。
逮今绵历几百祀,岘首巍然临汉水。
碑鈋祠废榛莽中,萧萧只有悲风起。
内阁深沈侍从臣,赤帷皂盖来行春。
殷勤拂碑复祠貌,一朝旧迹重如新。
山光葱茜水清冽,天长地久无时别。
古人今人空茫茫,惟是功名不能灭(清恩联光绪《襄阳府志》卷一八)。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湖北襄阳岘山上纪念西晋名将羊祜(钜平侯)的祠堂和石碑,历经几百年后破败不堪,直到一位叫王洙的官员重新修复的故事。
前四句说羊祜是个好官,当年他在荆州(襄阳属荆州)当官时,老百姓为他立碑建祠,现在人们看到这些遗迹还会感动流泪。这里用"掩面汍澜"(擦眼泪的样子)生动表现了百姓对羊祜的怀念。
中间六句讲时间过去几百年,岘山依然在汉水边挺立,但石碑断裂、祠堂荒废,只剩下凄凉的风声。直到王洙这位大官("内阁深沈侍从臣"指他地位高)来当地巡视,才细心修复了这些遗迹。
最后四句是感慨:现在山清水秀,修复后的祠堂将长久留存。古人和今人都已远去,只有像羊祜这样为国为民建立的功业才能永远被人记住。诗人通过今昔对比,赞美了羊祜的政绩和王洙修复古迹的善举。
全诗用简单的语言表达了"为人民做好事的人会被永远铭记"的道理。通过描写破败祠堂被修复的过程,诗人告诉我们: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即使暂时被遗忘,最终也会重新焕发光彩。
李康伯
李康伯,仁宗明道中为阁门祗候(《宋史》卷二九九《李垂传》)。康定元年(一○四○),由鄜州安抚都监移均州都监(《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二六、一二七)。庆历四年(一○四四),徙知泸州(同上书卷一五一)。七年,以太子府率致仕(清光绪《襄阳府志》)卷一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