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黄昏时分听到笛声时的感受,通过自然景象的烘托,传达出一种孤独而深沉的意境。
开头两句“落日卧郿坞,忽闻吹笛声”直接点明时间和场景:夕阳西下,诗人躺在郿坞(可能是一个地名或泛指某个安静的地方),忽然听到远处传来笛声。这里的“卧”字给人一种悠闲放松的感觉,而“忽闻”则带来一丝意外之喜,为全诗奠定了宁静中带着惊喜的基调。
中间四句用生动的自然意象进一步渲染氛围:
- “天清孤鹤唳,江净蛰龙鸣”:晴朗的天空中,一只孤鹤在鸣叫;清澈的江水里,仿佛有蛰伏的龙在低吟。这里用“孤鹤”和“蛰龙”两个意象,既写出了环境的清幽,也暗含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 “谷响风时下,山高月未生”:山谷中回荡着风声,高高的山后月亮还未升起。这两句通过声音(风声)和视觉(未升的月亮)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空旷而略带神秘的氛围。
最后两句“谁能永今夕,呼酒与同倾”是诗人的感慨:谁能永远留住今晚这样美好的时刻呢?不如叫上朋友一起喝酒畅谈吧!这里从写景转向抒情,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瞬间的珍惜,以及想要与人分享的心情。
整首诗的魅力在于:
1. 画面感极强:落日、笛声、孤鹤、江水、山谷、高山等意象组合成一幅黄昏山水画。
2. 动静结合:既有静态的落日、高山,又有动态的笛声、鹤唳、风声。
3. 情感层层递进:从意外听到笛声的惊喜,到感受自然时的孤独,最后升华为对友情的渴望。
4. 语言清新自然: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就像在随口诉说一段真实的经历和感受。
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真切的感受,把一次普通的听笛经历写得意味深长,让读者也能感受到那种黄昏时分独处时的复杂心境——既享受宁静,又渴望陪伴。
晁公溯
晁公溯:一作晁公遡,字子西,济州巨野(今山东菏泽市巨野县)人,晁公武弟。宋高宗绍兴八年进士。史籍无传,据本集诗文,知其举进士后历官梁山尉、洛州军事判官、施州通判,绍兴末知梁山军。宋孝宗乾道初知眉州,后为提点潼川府路刑狱,累迁兵部员外郎。著有《嵩山居士文集》54卷,刊于乾道四年,又有《抱经堂稿》等,已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