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秋三首时洪都兵变予方种菊东篱有终焉之志因赋此诗(正德己卯) 其三

漠漠秋阴云满城,梦回惊问此何声。
紫台霜急雁初到,沧海月寒潮自生。
宋玉萧条曾作赋,杜陵摇落最关情。
东篱生意依然在,无数黄花照眼明。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阴云密布的秋日景象,诗人从梦中惊醒,听到雁鸣和潮声,感受到浓浓的秋意。整首诗充满了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但结尾又透露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前两句写景:秋日阴云笼罩全城,诗人从梦中惊醒,听到雁鸣声("此何声"指的就是后文提到的雁鸣)。这里用"惊问"二字,生动表现了诗人被秋声惊醒的瞬间感受。

中间四句用典抒情:借用"紫台"(帝王居所)的寒霜和沧海的冷月,暗示政治环境的严酷;通过宋玉(悲秋诗人)和杜甫(忧国诗人)的典故,表达自己面对萧条时局时的忧思。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苍凉沉重的氛围。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虽然世事艰难,但东篱下的菊花依然盛开,金黄灿烂照亮双眼。这里"黄花"既是实写菊花,也象征着诗人高洁的品格和乐观的精神。在整体灰暗的秋景中突然出现明亮的色彩,形成强烈对比,展现出诗人超脱困境的胸襟。

全诗最动人的地方在于:既真实地写出了秋天的肃杀和人生的困顿,又能在困境中看到希望,用盛开的菊花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这种"看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的态度,正是这首诗最打动人心的力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