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 其三
晋宋皆南渡,葸苶气不振。
持盖与行酒,千载有遗恨。
仇耻何能雪,纪纲嗟已紊。
太阳同万物,臣节殊未顺。
遂令敦温徒,跋扈踞方镇。
玉、谢盛江东,中原日凋困。
羯胡虐焰长,正始风流尽。
徒都逮钱塘,宋又不如晋。
仇应不戴天,枕戈还剚刃。
胡至遂称臣,包羞毋乃甚。
哀哉小朝廷,九宇沦左衽。
岳、韩真名将,摧陷无坚阵。
忠义贯金石,智勇出悲愤。
长城嗟自坏,湖山甘栖遁。
关闽溯濂洛,尼山布余荫。
若欲复两河,斯人亦可任。
仁者必有勇,圣言宁不信。
少进辄迁谪,遁世得无闷。
孝皇殊䡾䡾,抚髀思英隽。
前后两相左,偾辕愧张浚。
生贤欲何为,天意不可问。
持盖与行酒,千载有遗恨。
仇耻何能雪,纪纲嗟已紊。
太阳同万物,臣节殊未顺。
遂令敦温徒,跋扈踞方镇。
玉、谢盛江东,中原日凋困。
羯胡虐焰长,正始风流尽。
徒都逮钱塘,宋又不如晋。
仇应不戴天,枕戈还剚刃。
胡至遂称臣,包羞毋乃甚。
哀哉小朝廷,九宇沦左衽。
岳、韩真名将,摧陷无坚阵。
忠义贯金石,智勇出悲愤。
长城嗟自坏,湖山甘栖遁。
关闽溯濂洛,尼山布余荫。
若欲复两河,斯人亦可任。
仁者必有勇,圣言宁不信。
少进辄迁谪,遁世得无闷。
孝皇殊䡾䡾,抚髀思英隽。
前后两相左,偾辕愧张浚。
生贤欲何为,天意不可问。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晋宋两朝南迁的历史为背景,表达了对国家衰败、民族气节沦丧的痛心,同时赞颂了忠义之士的抗争精神。
诗歌开篇直指晋宋南渡后的萎靡不振——统治者贪图享乐("持盖行酒"),忘记国仇家恨,导致纲纪混乱。诗人用"太阳同万物"的比喻,讽刺臣子们违背天理人伦,纵容军阀割据(如王敦、桓温),使中原陷入胡人铁蹄之下,传统文化凋零。
诗中特别提到南宋迁都杭州后甚至不如东晋,本应"枕戈复仇"却向敌人称臣,这种耻辱令人愤慨。"小朝廷""左衽"等词直指南宋偏安一隅、丧失华夏衣冠的惨状。
后半部分笔锋一转,歌颂岳飞、韩世忠等名将的忠勇——他们本可以收复河山,却因朝廷自毁长城而壮志难酬。诗人引用孔子"仁者必有勇"的名言,强调真正的仁人志士必然具备抗争的勇气。结尾暗含天意难测的无奈:孝宗皇帝虽有求贤之心,却因用人不当(如误信张浚)再次错失良机。
全诗通过强烈对比:一边是统治者的懦弱无能,一边是英雄的悲壮抗争;一边是文化正统的沦丧,一边是儒家精神的坚守。这种撕裂感正是那个时代的缩影,也是诗人对历史教训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