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大白话讲了一个穷书生的尴尬日常,读起来像在看一幕生活小品。
开篇"个是何措大"就像现在人问"这哥们谁啊",用市井口吻引出主角——一个总往官府跑(南院指衙门)的落魄读书人。他三十多岁考了四五次("四五选"指多次科举落榜),钱袋空空连铜板都没有(青蚨是钱的代称),唯一值钱的是箱子里几卷发黄的文书(黄绢指文章或科举材料)。
最妙的是结尾画面:书生路过饭馆时,饿着肚子却连头都不敢转,生怕被熟人看见要请客。这种细节把古代读书人"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心理抓得准准的,就像现在人手机欠费还要假装很忙不接电话。
诗人用菜市场唠嗑般的语言,把科举制度下普通知识分子的窘迫写得活灵活现。没有华丽辞藻,但每个字都戳在痛点上,让今天的我们依然能感受到那种"囊中羞涩还要硬撑体面"的共鸣。这种带着烟火气的幽默自嘲,正是这首诗历经千年依然动人的秘密。
寒山
寒山(生卒年不详),字、号均不详,唐代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出身于官宦人家,多次投考不第,后出家,三十岁后隐居于浙东天台山,享年一百多岁。严振非《寒山子身世考》中更以《北史》、《隋书》等大量史料与寒山诗相印证,指出寒山乃为隋皇室后裔杨瓒之子杨温,因遭皇室内的妒忌与排挤及佛教思想影响而遁入空门,隐于天台山寒岩。这位富有神话色彩的唐代诗人,曾经一度被世人冷落,然而随着二十世纪的到来,其诗却越来越多地被世人接受并广泛流传。正如其诗所写:“有人笑我诗,我诗合典雅。不烦郑氏笺,岂用毛公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