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叔祖阁学暑中过清寒堂韵

人材抡选何时停,高者栋负卑薪蒸。我家忠烈定社稷,任大岂但惩与膺。

不毛夏渡泸潍水,裂面夜踏滹沱冰。强敌坐致九顿首,和议姑随三折肱。

至今耆旧话曩昔,白发相对搔鬅鬙。堂堂传业翁克绍,中宸委寄恩重仍。

禁林延阁望隆积,边琐辅镇才优胜。知閒未数持烛照,神专端与承蜩凝。

会堂风云趣健步,人则父子功侪朋。从容中的仰文翰,仁者如射弓须弸。

为山檐外六月冷,兴到不忍无诗登。袖归镃得正法眼,此事肯许参禅僧。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张镃写给叔祖的,全诗通过家族荣耀、个人抱负和人生感悟三个层次,展现了南宋文人的家国情怀。

第一层:家族荣耀(前12句)
开篇用"栋梁"和"柴火"比喻人才选拔,暗示叔祖是国之栋梁。接着用三个历史典故展现家族功绩:
1. "不毛夏渡"指诸葛亮南征(泸水是金沙江古称),
2. "裂面夜踏"用唐代李愬雪夜奇袭典故,
3. "九顿首"描写金国使臣向南宋跪拜的场景。
这些都在说:我们张家世代都是定国安邦的忠烈之臣。

第二层:个人抱负(中间8句)
转到叔祖本人的成就:在翰林院(禁林延阁)和边疆都表现出色。用两个生动比喻:
- "持烛照"说他不靠小聪明,
- "承蜩凝"(典出《庄子》捕蝉故事)形容他专注如高手捕蝉。
最后用"会堂风云"形容他在朝堂上雷厉风行,但私下里(人则父子)又能平等对待同僚。

第三层:人生感悟(最后6句)
转入夏日清寒堂的写诗场景:"六月冷"是反常识的写法,实际是说写诗让人心静自然凉。最后两句最有意思——把写好诗比作"参禅悟道",但幽默地说"这事可不能让和尚专美",体现文人以诗修心的独特境界。

全诗亮点在于:
1. 用建筑(栋梁)、军事(雪夜奇袭)、禅宗(正法眼)等多个领域的意象,展现多维度的人生价值
2. 把国家大事(和议)、家族荣誉和个人写诗的小事自然衔接
3. 结尾的幽默感消解了说教味,让人看到南宋文人刚毅中带着洒脱的特质

张镃

张镃(1153—1221?)原字时可,因慕郭功甫,故易字功甫,号约斋。南宋文学家,先世成纪(今甘肃天水)人,寓居临安(现浙江杭州),卜居南湖。出身显赫,为宋南渡名将张俊曾孙,刘光世外孙。他又是宋末著名诗词家张炎的曾祖,是张氏家族由武功转向文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隆兴二年(1164),为大理司直。淳熙年间直秘阁通判婺州。庆元初为司农寺主簿,迁司农寺丞。开禧三年(1207)与谋诛韩侂胄,又欲去宰相史弥远,事泄,于嘉定四年十二月被除名象州编管,卒于是年后。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