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诗人在僧房借宿时的复杂心情。全诗通过环境、动物、回忆和清晨四个层次,展现了一种深沉的生命感慨。
首联"风雨萧萧夜未央"用风雨声营造出漫长难熬的夜晚氛围,诗人匆忙投宿僧房的场景显得格外孤寂。这里的环境描写为全诗奠定了忧郁基调。
中间两联运用了生动的对比:杜鹃啼血的典故暗示诗人内心痛苦如断肠,而蛤蟆的聒噪则反衬出世事的喧嚣。最打动人心的"七岁遗孤今老大"道出诗人作为孤儿的身世——从七岁丧亲到如今白发苍苍,百年时光带来的不是抚慰,而是更深的伤痛。这种时间跨度下的沧桑感极易引发共鸣。
尾联笔锋一转,晨光驱散长夜,诗人焚香祭奠的举动,既是对逝者的追思,也透露出在宗教氛围中获得片刻宁静的心境变化。从"夜未央"到"窗全曙"的时间流转中,我们看到了痛苦与释然交织的复杂情感。
全诗的魅力在于:用风雨夜、动物鸣叫等日常景象,承载孤儿成长、岁月流逝这样的永恒命题,最后以宗教仪式般的场景作结,让个人的悲怆获得了超越性的升华。普通读者能从中感受到那种人人皆有的,对逝去时光的怅惘和对心灵安宁的渴求。
马廷鸾
马廷鸾(1222年—1289年),字翔仲,号碧悟。宋饶州乐平(今江西乐平市)众埠乡楼前村人。幼年丧父,贫不改志,刻苦读书,淳祐七年(1247),马廷鸾赴京参加乙未科省试,获进士第一,殿试为第四,一举成名。他一生勤政爱民,秉性正直,从地方官直至宰相高位。惜南宋朝廷为权奸把握,不能尽展其才华。度宗朝奸臣贾似道、丁大全当国把持朝政,视为异见,受其压制,迫于内忧外患,廷鸾饮恨引退。宋亡,马廷鸾拒绝与元政权合作,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