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画自述
我祖本寒儒,曾抱淩云志。
下帏扃小楼,旋折南宫桂。
吾父既治经,毕生好自励。
养素乐田园,田园最深邃。
愧余幼多病,长习雕虫萟。
卅载嗜烟云,一生丘壑契。
烽火忽西来,举家潜北避。
曩筑不系舟,今真一舫寄。
五载赁人庐,六迁容膝地。
人多粟易罄,情殷终酿弊。
行将卖青山,耕砚源源暨。
痂嗜有几人,谁为不我弃。
下帏扃小楼,旋折南宫桂。
吾父既治经,毕生好自励。
养素乐田园,田园最深邃。
愧余幼多病,长习雕虫萟。
卅载嗜烟云,一生丘壑契。
烽火忽西来,举家潜北避。
曩筑不系舟,今真一舫寄。
五载赁人庐,六迁容膝地。
人多粟易罄,情殷终酿弊。
行将卖青山,耕砚源源暨。
痂嗜有几人,谁为不我弃。
现代解析
这首《卖画自述》是一位文人用诗歌形式写下的自传,我们可以分几个部分来理解:
1. 家族背景
诗人开头说自家本是清贫读书人家,祖辈有远大志向("淩云志"),父亲一生钻研经典、安于田园生活。这里能看到中国传统文人的典型形象——既有功名追求,又向往田园隐居。
2. 个人经历
诗人自述从小体弱,长大后沉迷书画艺术("雕虫萟"指书画这类"小技艺")。特别提到三十年来痴迷山水画("烟云""丘壑"都是山水画的代称),说明他把艺术当成了精神寄托。
3. 战乱逃亡
"烽火忽西来"突然转折,描写战乱爆发后全家北逃的窘境。用"不系舟"(本指自由的小船)反衬现实——现在真的像住在漂泊的船上,五年搬了六次家,住得越来越挤。这种对比很打动人。
4. 卖画求生
最后点题:因为人多粮少,不得不靠卖画为生。"卖青山"是卖山水画的诗意说法,"耕砚"指靠笔墨吃饭。最后两句最心酸——问世上还有几个人真正懂画?谁会不嫌弃我这样的落魄画家?道出了艺术家的孤独。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朴素语言记录了大时代下小人物的命运
- 通过"读书人→画家→难民"的身份转变,展现战争对文化的摧残
- 结尾的自我调侃(把卖画说成"耕砚")透露出文人骨子里的幽默与坚韧
就像看到一个老知识分子在战火中小心护着画卷,一边自嘲一边坚持创作,这种"在困境中保持体面"的精神很打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