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李长源

十月西来始哭君,山中何处有孤坟。
以才见杀人皆惜,忤物能全我未闻。
李白歌诗堪应诏,陈琳书檄偶从军。
穷途无地酬知已,会待升平缉旧文。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为悼念好友李长源而作,情感真挚,充满对逝者的惋惜和对世道不公的愤懑。

首联"十月西来始哭君,山中何处有孤坟"直接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作者在十月来到西方(可能是李长源的家乡或去世地),才开始为好友痛哭,却找不到他的孤坟在哪里。这里透露出作者未能及时悼念的遗憾,以及友人死后凄凉无人问津的悲凉。

颔联"以才见杀人皆惜,忤物能全我未闻"是核心句,直指社会现实:李长源因为才华出众而遭人嫉妒陷害("以才见杀"),虽然人人都惋惜他的才华,但在这个世界上,违背权贵的人("忤物")能够保全性命的,作者从未听说过。这两句既是对友人遭遇的控诉,也是对黑暗现实的揭露。

颈联用两个历史典故作比:"李白歌诗堪应诏"说李长源像李白一样才华横溢,本应得到朝廷重用;"陈琳书檄偶从军"又说他像三国陈琳那样,虽有文才却只能偶然在军中效力。这两个对比既赞美了友人的才华,又暗示他怀才不遇的遭遇。

尾联"穷途无地酬知已,会待升平缉旧文"表达无奈与承诺:作者身处困境("穷途"),现在无法报答知己,只能期待将来天下太平时,整理编纂友人的遗作来纪念他。这里既有对现实的无力感,也有对友情的坚守。

全诗语言质朴却力道千钧,通过个人悼亡折射出封建社会压制人才的普遍现象。作者没有停留在个人悲痛上,而是将友人之死上升为对时代悲剧的批判,使这首悼亡诗具有了深刻的社会意义。诗中"以才见杀"的感叹,至今仍能引发人们对人才生存环境的思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