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州歌头 邗沟怀古

江东愁客,隋苑暗经行。
莺语滑,游丝细,夹衣轻。
正清明。
追忆当年此际,楼台外,秋千畔,棠梨树,垂杨渚,玉箫声。
一自风烟满目,伤心煞、水绿山青。
看江都虽好,旧迹已飘零。
憔悴兰成。
意难平。
念寄奴去,黄奴老,今古事,可怜生。
回头望,隔江是,石头城。
草纵横。
楼船南下日,君王醉,未曾醒。
宫车出,晚鸦鸣,使人惊。
惟有一江春水,依稀似、旧日盈盈。
想参军鲍照,欲赋不胜情。
此恨曾经。

现代解析

这首词以扬州古运河(邗沟)为背景,通过今昔对比抒发历史沧桑之感,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一、春日里的历史穿越 开篇像电影镜头:一个满怀愁绪的旅人(江东愁客)独自徘徊在隋代园林遗址。清明时节莺啼柳绿的美景(莺语滑/游丝细),反而勾起他对盛唐扬州的想象——当年这里满是秋千笑语、棠梨花开、画舫箫声的热闹景象。如今山水依旧美丽(水绿山青),却更让人伤感,就像北周文人庾信(兰成)目睹故国沦亡时那般痛苦。

二、王朝兴衰的叹息 作者用"寄奴(刘裕)""黄奴(陈叔宝)"两个帝王绰号,道尽历史无常:英雄霸业终成黄土,昏君醉生梦死也难逃灭亡。特别讽刺的是,隋炀帝当年乘龙舟南下扬州时(楼船南下日),整个王朝就像"醉汉"般走向末日。晚鸦鸣叫、宫车出行的细节,暗示着历史悲剧总在重复上演。

三、知识分子的共鸣 结尾提到南朝诗人鲍照,他曾在扬州写下《芜城赋》感叹兴衰。作者说连鲍照那样的才子都"欲赋不胜情",说明这种历史惆怅是历代文人的共同心结。最后"一江春水"的意象,既呼应开篇的清明景色,又暗含"问君能有几多愁"的永恒诘问。

全词妙在将个人愁绪(夹衣轻/意难平)与历史厚重感完美融合,就像用清明细雨浸润了整部扬州兴衰史。现代读者游览古迹时那种"物是人非"的感慨,与千年前这位词人的心境依然相通。

陈维崧

陈维崧(1625~1682)清代词人、骈文作家。字其年,号迦陵。宜兴(今属江苏)人。清初诸生,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54岁时参与修纂《明史》,4年后卒于任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