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劝学行
昔岁原伯鲁,前日棘子成。
所谓悉常事,野哉亦苟生。
岂知负孔圣,义理如何行。
善饭斯为福,食肉其堪盲。
六籍漫不省,千载谁辨明。
秦时害文维法吏,赵高趦趄诳当世。
小夫无知信可耻,大官不学粗且鄙。
深思博问如其智,精义入神以致治。
从来廊庙须奇策,乃用弓戈为快意。
孔明泽中梁甫吟,著表行师肯倩人。
吕蒙孜孜窥往事,知新益解图当今。
横槊胡为忘试艺,不文不武伊何遵。
嗟予贫贱年将老,学古忧时满怀抱。
斯民陷溺岂无说,天下复平要有道。
子思立教自明诚,伯业华巅愈贪讨。
所谓悉常事,野哉亦苟生。
岂知负孔圣,义理如何行。
善饭斯为福,食肉其堪盲。
六籍漫不省,千载谁辨明。
秦时害文维法吏,赵高趦趄诳当世。
小夫无知信可耻,大官不学粗且鄙。
深思博问如其智,精义入神以致治。
从来廊庙须奇策,乃用弓戈为快意。
孔明泽中梁甫吟,著表行师肯倩人。
吕蒙孜孜窥往事,知新益解图当今。
横槊胡为忘试艺,不文不武伊何遵。
嗟予贫贱年将老,学古忧时满怀抱。
斯民陷溺岂无说,天下复平要有道。
子思立教自明诚,伯业华巅愈贪讨。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劝学为主题,通过历史典故和对比手法,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批评不学无术的现象,并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忧虑。
诗中首先用原伯鲁和棘子成这两个历史人物作为反面例子,指出他们不重视学习,只满足于日常琐事,结果辜负了孔子的教诲,不懂真正的道理。接着用"善饭斯为福,食肉其堪盲"的比喻,讽刺那些只追求物质享受却不学习的人就像盲人一样。
然后通过秦朝法吏和赵高的例子,批评官员不学习的危害。指出小人物无知很可耻,大官员不学更糟糕。强调只有通过深入思考和广泛学习,才能真正治理好国家。
诗中还列举了正面例子:诸葛亮在田间劳作时仍不忘学习,吕蒙勤奋研读历史以指导当下。对比批评了那些既不文也不武的人。
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的感慨:虽然贫穷年老,但仍心系天下。认为百姓受苦是有原因的,天下太平需要正确的治国之道。引用子思和伯业的例子,说明教育要从明白道理开始,而追求霸业的人到老都还在贪婪索取。
全诗通过正反对比,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学习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性,既有历史深度,又充满现实关怀。
苏籀
(1091—?)眉州眉山人,字仲滋。苏迟子。事亲孝,仅十余岁,侍祖辙于颍昌九年,未尝去侧。以祖荫官陕州仪曹,历太府监丞、将作监丞。请祠归,卒年七十余。以文学见知于晁说之、洪炎等人。有《栾城遗言》、《双溪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