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济桥四首(俗名湘子桥) 其一 (戊戌稿,清光绪二十四年)
垒洲廿四水西东,十八红船铁索中。
世变屡新潮汐改⑴,驿程依旧粤闽通(由粤入闽官道出此。)。
五州鱼菜行官帖⑵,两岸莺花集妓篷。
莫怪桥名工附会,江山原已属韩公。
世变屡新潮汐改⑴,驿程依旧粤闽通(由粤入闽官道出此。)。
五州鱼菜行官帖⑵,两岸莺花集妓篷。
莫怪桥名工附会,江山原已属韩公。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广东潮州广济桥(俗称湘子桥)的繁华景象和历史变迁,语言通俗却富有画面感。
前两句用数字勾勒桥梁结构:桥由24个桥墩组成,横跨东西两岸,中间18艘红漆木船用铁索连成浮桥。这种具体描写让读者能立刻在脑中构建桥梁的独特样貌。
中间四句展现桥梁的实用功能:虽然时代变迁、潮水涨落,但这座桥依然是广东通往福建的官道要冲。桥市热闹非凡,官府在这里征收鱼虾蔬菜的税,两岸莺歌燕舞,妓女聚集的画舫停靠桥边。这些细节像纪录片镜头,生动呈现了清代桥梁作为交通枢纽兼商业娱乐中心的场景。
最后两句巧妙解释桥名由来:人们附会"湘子桥"的传说(相传八仙之一的韩湘子所建),但诗人指出这山水本就属于韩愈(韩公)。韩愈曾被贬潮州,对当地文化影响深远。这个结尾既点破民间传说的虚构性,又通过历史人物赋予桥梁更深的文化内涵。
全诗像一幅风俗画,既有桥梁建筑的工笔描摹,又有市井生活的鲜活记录,最后用历史典故提升意境,让读者看到的不只是物理桥梁,更是一座承载着经济、文化、传说的立体地标。
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