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台湾海峡的景色和历史变迁,用生动的画面感传递出战争与和平的对比。
前四句像一组电影镜头:开篇用海浪声比喻战鼓声,带出郑成功当年在此歼灭荷兰侵略军("鲲鲵"指外敌)的壮烈场景。随后镜头转向和平年代,军中的号角声变成了渔民的笛声,昔日的战场堡垒如今成了安静的钓鱼堤岸,夕阳下的寒烟更添几分苍凉。
后四句转入更深层的思考:夜晚海天相接分不清星光还是磷火(古人认为磷火是战死者灵魂所化),这个细节巧妙暗示历史已被时间冲淡。最后两句点明主旨——太平日子过久了,战争的痕迹就像沉入海底的兵器(折戟、水犀都是古代兵器)一样无需再追究,表达了对长久和平的珍视。
全诗最妙的是用"声音"串联古今:战鼓声→军号声→渔笛声→无声的星光磷火,通过声音的消失暗示烽烟散尽,这种写法比直接抒情更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