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春天登上武昌南楼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历史变迁的深沉思考。
开头两句写登楼时的景象:诗人作为异乡客登上高楼,发现春天已经悄悄溜走,山花沉默不语,只有野鸟在啼叫。这里用"春已非"暗示美好时光的逝去,营造出淡淡的惆怅氛围。
中间四句转入历史联想:诗人说暂且不提古代先贤(老子)的往事,先看看宋代文人黄庭坚(涪翁)在此留下的题咏。远望汴水消失在云际,近看襄州笼罩在朦胧月色中。这些景物描写暗含历史长河的流逝感,将眼前风景与千年文脉联系起来。
最后两句点明主旨:诗人说登高望远不是为了寻欢作乐,而是要迎着长风倾听战鼓之声。这里的"鼓鼙"既可能是实指战鼓,也暗喻时代的脉搏。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关切,以及作为文人想要有所作为的抱负。
全诗巧妙地将季节变换、历史遗迹和现实感慨融为一体,语言平实却意境深远。通过登楼这个简单动作,展现了诗人对时光、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既有文人雅趣,又包含家国情怀,读来令人回味。
张埴
张埴,字养直,号泸滨,吉水(今属江西)人。早游湖湘间,有诗名。理宗开庆元年(一二五九),赵葵为江东西安抚使,欲荐之,力辞不就。著有《情性集》,已佚。清光绪《吉水县志》卷三七有传。张埴诗,据《永乐大典》、《诗渊》所录,编为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