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丞相平淮颂

皇矣圣宋,立国以仁。
兼爱南北,肤暨介鳞。
蠢芘逆全,假义俫臣。
给以餽餫,列之簪绅。
鹰饱别剔,浸无忌惮。
边臣戕贼,居民涂炭。
据我监城,喻口植干。
继逼海陵,恣为泮奂。
玺书飞下,皇威赫然。
声罪致讨,仇激普天。
许之节铖,副以金钱。
奋忠效命,谁不争先。
粤有世臣,虏使元帅。
罗致英才,虓将云会。
贾勇摧锋,前无坚对。
逆全授首,信阳城外。
昔淮蔡惟断成功。至平泽潞,
伐谋群雄。圣君贤相,
视昔则同。山水阳膻,
一洗而空。钜伏就不,
殊方仰德。鲸波不惊,
狼烟永息。男耕女桑,
四民安职。玉烛即调,
金穰可必。圣君贤相,
益固本根。广求民瘼,
博尽忠言。屏除贪吏,
澄浴治源。狂谋不起,
国势常尊。一介微官,
尝玷策府。颂我君相,
或占古语。於万斯年,
受天之佑。锡公纯虾,
眉寿何鲁。

现代解析

这首《上丞相平淮颂》是一首赞美宋朝君臣平定叛乱、治理国家的颂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

1. 背景故事
诗歌描写了南宋时期一场由叛将"逆全"(可能指李全)引发的动乱。叛军先是假装归顺朝廷,获得官职后却残害百姓、侵占城池。皇帝派兵讨伐,最终在信阳城外消灭叛军,恢复了和平。

2. 核心主题
全诗反复强调"圣君贤相"的治国理念:
- 仁政治国("立国以仁")
- 任用贤才("罗致英才")
- 清除腐败("屏除贪吏")
- 关注民生("广求民瘼")
最终实现"男耕女桑,四民安职"的理想社会。

3. 艺术手法
- 对比鲜明:用"鹰饱别剔"形容叛军得势后的嚣张,与"皇威赫然"的朝廷威严形成对比。
- 典故活用:借用唐代平定淮西叛乱("淮蔡")等历史典故,赞美当下君臣的功绩。
- 画面感强:"鲸波不惊,狼烟永息"生动描绘了太平景象。

4. 现实意义
诗人通过这场平叛事件,提出治国之道:
- 既要武力平乱("贾勇摧锋"),更要根本性改革("澄浴治源")
- 认为"圣君+贤相"的组合是国家稳定的关键
- 最后以"玉烛""金穰"等吉祥意象,表达对长治久安的期待

5. 语言特色
虽然整体是典雅的四言诗,但用了很多形象比喻:
- 把叛乱比作"蠢芘"(毒虫)
- 将贪官比作需要"澄浴"的污水
- 和平生活比作"男耕女桑"的田园画

这首诗本质上是一篇"政治赞美诗",既有记录历史事件的价值,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心目中的理想治国模式。通过具体战事引申出治国理念,是古代这类颂诗的典型写法。

邢凯

武宁人,字廷举。宁宗嘉定七年进士。召试馆职,除秘书省正字。历通判吉州,知江阴军。官至吏部侍郎,致仕。有《坦斋通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