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战乱年代中,诗人避难石洞时的所见所感。全诗通过生动的画面和深沉的感慨,展现了乱世中的无奈与乡愁。
首联"勍敌双崖立洞门,石棱斜斗浪声喧"用拟人手法写险峻山势:两侧悬崖像敌对巨人把守洞口,尖锐的岩石与激流搏斗发出轰鸣。这既是实写避难地的险要环境,也暗喻时局动荡如惊涛骇浪。
颔联"屋前松长山人去,堂上藤垂石佛存"通过对比展现物是人非:屋前松树依旧生长,但隐居者已离去;佛堂里藤蔓缠绕着沉默的石佛。暗示战乱打破了原本宁静的隐居生活。
颈联"西望乡关通鸟道,旧题岁月满苔痕"将视线转向远方:向西眺望,只有飞鸟能穿越险路回到故乡;当年题写的诗句已被青苔覆盖。这两句把空间上的阻隔和时间上的流逝交织在一起,强化了思乡之情。
尾联"重来又迫干戈苦,空忆桃花遍水源"直接抒发感慨:重返旧地却遭遇战乱,只能徒然回忆当年桃花盛开的桃源景象。以"桃花水源"的典故,表达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全诗艺术特色鲜明:用"双崖""浪声"等壮阔意象反衬个人渺小,通过"松长""藤垂"等细微景物暗示时光变迁。最打动人的是那种在乱世中无处可逃的苍凉感——险峻山洞挡不住战火,佛前苔痕掩不住乡愁,连记忆中的桃花源都成了遥不可及的幻梦。这种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的碰撞,正是诗歌震撼力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