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叔仲山水引为邹生作
看山朝不饭,画山夜不眠。
西蜀书生有此过传癖,呼镫索酒忘青年。
东吴朱家叔仲子,爱画更觉入骨髓。
清晨起来头不梳,快展溪藤泼秋水。
长年买船上会稽,耶溪云门随所之。
越人煮海竞取富,孰肯相逐探幽奇。
归来自喜胸腹饱,磊磈峥嵘挥不了。
东家祯子高丈寻,落笔唯嗔烟嶂小。
邹生拜揖长衣裾,得画一纸七尺余。
就中貌得戴安道,一丘一壑松两株。
前年我亦画匡庐,还有松巢安读书。
昔年李太白,最爱云端蕖。
焦桐不著童子抱,先生自是乘篮舆。
仙人自在第九叠,牧竖樵夫皆可居。
朱叔子,邹阳生,世俗那辨关与荆。
齐君不好瑟,王子自吹笙。
何当与子坐待海晏风尘清,更作昆仑顶上行。
西蜀书生有此过传癖,呼镫索酒忘青年。
东吴朱家叔仲子,爱画更觉入骨髓。
清晨起来头不梳,快展溪藤泼秋水。
长年买船上会稽,耶溪云门随所之。
越人煮海竞取富,孰肯相逐探幽奇。
归来自喜胸腹饱,磊磈峥嵘挥不了。
东家祯子高丈寻,落笔唯嗔烟嶂小。
邹生拜揖长衣裾,得画一纸七尺余。
就中貌得戴安道,一丘一壑松两株。
前年我亦画匡庐,还有松巢安读书。
昔年李太白,最爱云端蕖。
焦桐不著童子抱,先生自是乘篮舆。
仙人自在第九叠,牧竖樵夫皆可居。
朱叔子,邹阳生,世俗那辨关与荆。
齐君不好瑟,王子自吹笙。
何当与子坐待海晏风尘清,更作昆仑顶上行。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群痴迷山水画的文人雅士,展现了他们超脱世俗的艺术追求。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开头到"东家祯子高丈寻"):
诗人用生动的生活细节刻画了两位画痴:西蜀书生废寝忘食地观画作画,连灯红酒绿的享乐都忘了;东吴的朱叔仲更是走火入魔,清晨不梳头就急着泼墨作画。他们不追逐煮海晒盐的致富捷径,而是乘船游历会稽山水,把胸中的山石峥嵘都倾泻在画纸上。这里用"东家祯子高丈寻,落笔唯嗔烟嶂小"的夸张手法,表现画家追求艺术极致的心态。
第二部分("邹生拜揖长衣裾"到"先生自是乘篮舆"):
转到邹生获赠山水画的场景。画中再现了东晋隐士戴安道的形象,只有简朴的山水和两株松树。诗人由此联想到自己画的庐山松巢读书图,以及李白钟爱的莲花峰。通过"焦桐不著童子抱"的典故,暗喻真正的艺术不需要刻意装饰,就像隐士乘竹轿般自然。
第三部分(最后八句):
诗人发出感慨:世俗之人怎能分辨关仝、荆浩这样的大家手笔?就像有人不爱琴瑟,有人偏爱笙箫,艺术趣味本就不同。但最令人向往的,是与知己共待天下太平,同登昆仑绝顶的逍遥境界。结尾把艺术追求升华到人生理想的高度。
全诗的魅力在于:
1. 用"不吃饭""不梳头"等生活化描写,让艺术家的痴态跃然纸上
2. 通过对比"煮海致富"和"探幽寻奇",凸显文人雅士的精神追求
3. 结尾的昆仑之约,把山水画艺术升华为一种超脱尘世的生命姿态
4. 语言流畅自然,像在讲述一群有趣的朋友故事,却道出了艺术真谛
诗人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源于对自然的挚爱,需要全身心投入,其价值不在于世俗认可,而在于心灵的自由与丰盈。这种艺术精神在今天依然能引发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