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杂诗 其三

萧何虚上坐,故侯城门东。
曹参避正堂,屈已事盖公。
咄咄两布衣,不仕隆准翁。
其术总黄老,阅世浮沉中。
所以辅两人,俱以功名终。
出处虽有异,道义将毋同。
何必致两生,彼哉叔孙通。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汉朝两位著名宰相萧何和曹参的故事,用对比手法展现了两种不同的为官之道,最终却都获得了成功。

诗中先说萧何故意空出上座,曹参主动让出正堂,两人都放下身段去请教平民盖公。这两个布衣(平民)虽然没在刘邦(隆准翁)手下当官,但都精通黄老学说(主张清静无为的治国理念),在乱世中懂得进退之道。正因如此,他们才能辅佐刘邦成就大业,最后都功成名就。

诗人通过对比指出:萧何主动出山辅佐刘邦,曹参则是被征召后才出仕,虽然选择不同,但遵循的都是黄老之道的智慧。最后两句讽刺叔孙通这类投机取巧的儒生,认为根本不需要刻意招揽人才,真正的贤者自然会发光。

全诗精髓在于:用历史故事说明"条条大路通罗马"的道理——萧何的积极进取和曹参的谦退守拙看似相反,实则都是顺应时势的智慧。诗人借此表达对官场投机者的不屑,推崇务实低调的为官之道。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