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词

科笋如刳佛面皮,科灯如点佛膏脂。
重科叠科何时了,奉劝诸官发大悲。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辛辣的比喻讽刺了古代苛捐杂税对百姓的压榨,可以这样理解:

1. 把收税比作"割佛肉"
前两句说收税像用刀剐佛像的脸皮("科笋如刳佛面皮"),像点燃佛像的油脂当灯烧("科灯如点佛膏脂")。这里把百姓比作佛像——本该被供奉的存在,却被层层剥削,就像在佛祖身上割肉榨油,形象地表现了税收的残酷性。

2. 叠字强调压迫感
"重科叠科"四个字像叠罗汉一样,让人直观感受到税赋一层压一层没完没了。这种重复句式就像老百姓的叹息,读起来特别有压迫感。

3. 最后一句的讽刺
表面看是劝官员"发慈悲",实际在说反话:连佛像都要剥皮抽脂的人,怎么可能有慈悲心?这种反讽手法比直接骂更刺骨,让读者自己品出其中的愤怒。

核心思想
诗人用夸张的佛教比喻,把抽象的社会问题变成看得见的"割肉"场景,既容易理解又触目惊心。全诗像一记警钟,提醒人们苛政猛于虎,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徐明叔

泉州晋江人,字仲晦,人称择斋先生。学有原委,与洪天锡齐名。理宗绍定五年进士。历漳州通判,有廉名。迁知英德,徙知潮州,平定潮民起事。累官兵部侍郎。元军南下,忧愤而死。有《择斋文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