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寓台咏怀 其四

天末孤城城上头,登临无地可销忧。藤萝芦荻如夔府,薜荔芙蓉似柳州。

坠露沈云都入海,惊风密雨总当楼。大荒我有他年约,披发骑麟再访秋。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孤独的旅人站在孤城高处眺望远方时的复杂心情。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孤寂的处境(前四句)
诗人站在海边孤城的最高处,四周无处排解忧愁。眼前的藤萝芦苇让他想起夔州(三峡一带)的荒凉景色,而薜荔芙蓉又让他联想到柳宗元被贬的柳州。这些植物意象都在暗示诗人身处偏远之地,内心充满被放逐的孤独感。

2. 动荡的内心(五六句)
"坠露沈云"和"惊风密雨"这两个对仗工整的意象,既写实又写情。露珠坠落、乌云低垂都沉入大海,就像诗人的愁绪;而突然刮起的狂风和密集的雨点扑向城楼,恰似诗人内心翻涌的焦虑不安。

3. 超脱的向往(最后两句)
在这样困顿的处境中,诗人却许下了一个浪漫的约定:将来一定要披散头发、骑着麒麟(神话中的祥兽)再来这片荒野寻访秋色。这个充满神话色彩的结尾,展现了诗人对自由超脱的向往,给全诗带来一丝明亮的希望。

整首诗妙在将实景与心境完美融合:眼前的荒城风雨既是真实景物,又是诗人内心世界的投射。而最后突然转入神话想象,就像在阴霾中撕开一道光的缝隙,让读者看到诗人骨子里的浪漫与倔强。这种从沉重到轻盈的转折,正是古典诗歌"哀而不伤"的典型表现。

易顺鼎

易顺鼎(1858~1920)清末官员、诗人,寒庐七子之一。字实甫、实父、中硕,号忏绮斋、眉伽,晚号哭庵、一广居士等,龙阳(今湖南汉寿)人,易佩绅之子。光绪元年举人。曾被张之洞聘主两湖书院经史讲席。马关条约签订后,上书请罢和义。曾两去台湾,帮助刘永福抗战。庚子事变时,督江楚转运,此后在广西。云南、广东等地任道台。辛亥革命后去北京,与袁世凯之子袁克文交游,袁世凯称帝后,任印铸局长。帝制失败后,纵情于歌楼妓馆。工诗,讲究属对工巧,用意新颖,与樊增祥并称“樊易”,著有《琴志楼编年诗集》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