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二忠祠

学士文章悬日月,尚书剑履上星辰。
九原松柏香台夜,双庙莓苔影坐春。
山鬼啸歌搴薜荔,海童奔走荐芳蘋。
经过此地同挥泪,况是江潭放逐臣。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明代文人李东阳为纪念两位忠臣而作,情感深沉,充满敬仰与悲壮。

首联用夸张手法赞美两位忠臣的不朽功绩:他们的文章如日月高悬般永恒,他们的功勋如星辰般闪耀。"学士"和"尚书"分别指两位忠臣生前的官职,暗示他们既是文采斐然的学者,又是功勋卓著的大臣。

颔联描写祠堂的肃穆景象:夜晚的祠堂松柏飘香,春日里双庙的苔藓映着坐像。通过"香台夜"和"影坐春"的细腻描写,营造出庄严肃穆又略带凄凉的氛围。

颈联用神话意象烘托忠臣的精神感召力:山中的精灵唱着歌采摘香草来祭奠,海上的仙童忙着进献芳草。这些超自然的意象暗示忠臣的精神连鬼神都为之感动。

尾联直抒胸臆:每个经过祠堂的人都忍不住落泪,更何况我这个被贬谪的官员呢?诗人把自己"江潭放逐"的遭遇与忠臣的遭遇相联系,既表达对忠臣的哀思,也暗含对自己处境的感伤。

全诗通过时空交错的描写(日夜交替、人神共祭)、虚实结合的手法(现实祠堂与神话意象),将对忠臣的敬仰、对历史的追忆、对现实的感慨融为一体,展现了明代士大夫深沉的家国情怀。

杨慎

杨慎(1488~1559)明代文学家,明代三大才子之首。字用修,号升庵,后因流放滇南,故自称博南山人、金马碧鸡老兵。杨廷和之子,汉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正德六年状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终老于云南永昌卫。终明一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为第一。其诗虽不专主盛唐,仍有拟右倾向。贬谪以后,特多感愤。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著作达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