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歌

东风芳草长,寒食春茫茫。
人家掩门去,鸡犬自相将。
原头簇簇柳与花,行人往来长叹嗟。
旧坟新冢累累是,裂钱浇酒何人家。
桑上鸣鸠唤山雨,雨脚萧萧山日暮。
归来门巷正春寒,花底残红落无数。
北里悲啼夜未休,清弦脆管起南楼。
古今歌笑何时尽,芳草白杨春复秋。
去年巧笑鞦韆女,今年嫁作东家妇。
綵绳画柱似当年,只有朱颜不如故。
百人学仙无一成,麻姑不见但闻名。
万斛春醪须痛饮,江边渔父笑人醒。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寒食节(古代清明节前的重要节日)的民间景象,通过生动的画面和对比手法,展现了生命轮回、时光无情的主题。

1. 自然与人事的对比 开篇用"芳草长""春茫茫"展现生机勃勃的春天,但人们关门闭户(寒食节禁火习俗),只剩鸡犬相伴。这种反差暗示节日背后的寂寥感。

2. 生死交织的扫墓场景 写原野上新旧坟墓挨在一起,人们洒酒祭奠。这里"裂钱"指撕纸钱,"浇酒"是祭奠动作,用具体细节呈现生死交替的永恒主题。

3. 突然的雨幕转折 桑树上的斑鸠叫声引出一场山雨,雨声萧萧直到日暮。这个画面切换像电影镜头,从扫墓的肃穆突然转入潮湿阴冷的氛围,强化哀愁情绪。

4. 三个强烈对比 - 门内春寒与门外落花:归家后依然寒冷,花瓣不断飘落,暗示温暖难寻 - 北里哭声与南楼乐声:同时呈现丧事的悲痛和宴饮的欢闹,展现人生百态 - 去年少女与今年新妇:用秋千少女变新娘的快速转变,突出青春易逝

5. 看透人生的结尾 通过"学仙不成""麻姑不见"否定长生幻想,用渔父笑人清醒的典故(出自《楚辞》,渔父劝屈原随波逐流),表达不如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全诗像一组蒙太奇镜头:扫墓的人群、突至的山雨、啼哭的丧家、奏乐的南楼、褪色的秋千…这些画面共同传递出:在永恒的春天轮回中,个人的悲欢都只是短暂一瞬。

张耒

张耒(1054—1114年),字文潜,号柯山,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代表作有《少年游》、《风流子》等。《少年游》写闺情离思,那娇羞少女的情态跃然纸上,让人羡煞爱煞,那份温情美妙真是有点“浓得化不开”。著有《柯山集》、《宛邱集》。词有《柯山诗余》。列为元佑党人,数遭贬谪,晚居陈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