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和吴骏卿

学道日已媮,干时心同懒。
同怀能几人,俛仰风雨散。
晚得吴王孙,抱衅戢高翰。
由来清庙质,不赋白石烂。
笑我尘土中,坐受微粟绊。
新诗中音会,天律度弦管。
未能载酒问,但作焚砚叹。
况闻翻贝叶,一悟了真幻。
文章乃儿剧,安用黑白判。
何时商略此,得酒不待劝。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和友人吴骏卿的唱和之作,表达了对人生追求、友情和文学创作的思考。全诗用平实的语言展现了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自我反思的开篇 开头四句像是朋友间的闲聊,作者坦诚自己学道(追求理想)越来越懈怠,对功名也提不起劲。他感叹人生知己难得,就像风雨中的落叶一样容易离散。这种接地气的自嘲让读者感受到真实的人性——谁没有过理想受挫、感到孤独的时刻呢?

2. 对友人的欣赏 中间用"吴王孙"尊称朋友,夸他像珍贵的清庙礼器(比喻品德高洁),不像普通石头容易风化。作者幽默地说自己被困在世俗生活中("受微粟绊"指为五斗米折腰),而朋友的新诗像精心调制的音乐般动人,让他自愧不如到想"焚砚"(烧掉砚台,表示不敢再写诗)。

3. 豁达的人生观 最后六句最有哲理:朋友研究佛经("翻贝叶")参透真假,作者也看淡了文学得失——写文章不过是孩童游戏,何必非要争个对错("黑白判")。结尾的邀约特别温馨:等哪天边喝酒边聊这些人生感悟,不用劝酒自然就会畅饮,展现了文人之间"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默契。

全诗的魅力在于把深刻的思想用生活化的比喻说出来:用"风雨散"写友情无常,用"儿剧"比喻文学创作,用"不待劝"表现知己相交的痛快。我们看到的不是高高在上的诗人,而是一个会偷懒、会羡慕朋友、最终在佛理和友情中找到豁达的普通人,这种真实感穿越千年依然动人。

0